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就叫做《南京长江大桥》,还有一个插图,显示出南京长江大桥的宏伟壮观。课文是这样描述南京长江大桥的:“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万里碧空飘着一朵朵的白云,在明媚的阳光下,大桥显得十分壮丽。碧浪滚滚的江水中,9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着桥身,正桥连接着22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在大江上面,桥上有宽敞的公路和笔直的铁路。底层是火车道,铺着双轨;上层是公路,两侧是人行道,宽阔的公路上,行人车辆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第三套人民币2角钱的反面也有南京长江大桥的样子。我的心中总是想着,哪天自己也能够亲自近距离体验一下走上南京长江大桥,感受一下一桥飞架南北的宏伟气魄,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终于,20年前的一天,我离我的梦想越来越近了,参军来到了南京长江大桥附近的点将台,军营距离南京长江大桥仅仅只有三公里左右,每天我们在营房里叠被子,都能听到火车爬上南京长江大桥引桥的汽笛鸣叫,伴着“咕咕”的火车轰鸣声,只能想象一下火车飞驰在长江大桥上的样子。
天气晴朗,碧空如洗, 我终于有幸走上了南京长江大桥,站在南京长江大桥南侧的桥头堡上,放眼望去,横跨长江的大桥美丽景象蔚然壮观。公路上过往的车辆有条不紊地穿行,人行道上电动车和行人来往穿梭在一排玉兰灯下,眺望长江上的行船,浩浩荡荡,奔流逐涛。朦胧飘渺的远处,又有四座现代拉锁式大桥英姿焕发。
如今的南京长江大桥已经55岁了。2016年10月28日22:00起, 南京市为了保持“原桥历史风貌、提高结构安全耐久性"为建设原则,对南京长江大桥进行27个月的全封闭维修改造。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座长江公铁两用桥,至今已运营 55 年之久。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它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与记忆。
为检验长江大桥的承载能力和部队的应急作战能力,1969年9月初,许世友决定从苏北调动一个装甲团从长江大桥上穿过。9月26日上午9时许,4辆三轮摩托前行开道,两辆宣传车紧跟其后,4个大广播喇叭全时进行宣传,118辆坦克一字排开,车与车间隔50米,整个车队绵延近10公里。11时,整个车队全部通过大桥桥面。据当时媒体报道,有60万群众亲眼目睹了这一蔚为壮观的历史画面。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东部地区交通的关键节点,上层为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连通104国道、312国道等跨江公路,是沟通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宽14米、全长6772米,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大桥由正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正桥9墩10跨,长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通航净空宽度120米,桥下通航净空高度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米,可通过5000吨级海轮。
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中国的辉煌,也是著名景点,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从1970年至1993年,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来此观览的国内外游客更是难以计数。大桥建设8年,耗资达2.8758亿人民币,使用38.41万立方米混凝土、6.65万吨钢材。1960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年7月入选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桥头堡建成后,“三面红旗”的特色风格风靡全国,被广为模仿。1964年4月,周总理对“三面红旗”方案作了两点指示,“一是红旗的颜色要鲜艳,二是要永不褪色”。大桥局工作人员赴全国各地选材,选用了青岛生产的玻璃砖。旗面外贴的红色玻璃砖重10吨。1970年出于安全考虑,玻璃层被替换为红漆。
站在南京长江大桥南侧的桥头堡上,放眼望去,横跨长江的大桥美丽景象蔚然壮观,公路上过往的车辆有条不紊地穿行,人行道上人来人往连续不断,眺望世界上完全在国境内的最长河流----长江,浩浩荡荡,奔流汹涌浪逐涛追。
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它的建成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被看作是“自力更生的典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称之“争气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无疑是那巍峨矗立的南北桥头堡。正如课文里写的:有工农兵雕像,有三面鲜艳的红旗,还有纯洁素雅的白玉兰灯。
上世纪70年代,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标志性建筑,更将长江的自然景观与工程工艺完美结合,成为当时最具时尚气息的标志性人文景观,自从诞生之日起,大桥形象便风靡全国,成为当时摄像馆里最具人气的“布景墙”。老相册里不难找到你与南京长江大桥的珍贵合影。
去南京长江滨江公园,经过一段长满粗壮法国梧桐的小路,这条路叫做桥工路,旁边一个不起眼的老旧小区,孩子会问我这儿是哪里?我说这里就是当年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的工人居住的地方,叫做桥工新村,这里如今居住的都是那些伟大的大桥建设者,以及他们的后代。大桥建设者都已老去,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精神永不褪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指引着后人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归来仍是少年。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已有半个世纪之久。 南京长江大桥宏伟壮观的形象在人民心中一直挥之不去。她承载着国家的力量、人民的记忆,勾起人们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