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每每公布一个统计结果,网友们就会惊呼"我又拖国家后腿了!"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些数据的计算也并非完全没有真实性,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受访者无意识的选择了更"好"的选项,把自己拔高了,当很多受访者,把自己拔高后,那么整个数据也就被拔高了。这就好比,许多产品诞生前做市场调研时,形势一片大好、前景无限宽广……而当产品推向市场后,却遭遇了极大冷落,这就是调研的结果具的欺骗性。
上海时云科技公司2013年8月底开始检测第一代智能秤(样机),这款产品可以让用户光脚站在上面,除了体重之外,BMI指数、内脏脂肪率、水分含量、肌肉重量、骨骼重量、基础代谢率、身体年龄数据就能被检测出来,和健身房的专业检测一样,这产品听上去很炫很酷吧?!但是这款产品有个弊端,它检测出来的数据需要通过蓝牙连接到用户的智能手机上,通过APP应用才能完成数值的计算、显示数据。而之所以有这一个设计,是因为他们在做产品之前,做过小规模的市场调查,其中有个问题是调查用户是否介意带着手机去检测,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一半的人并不介意,甚至会有42.18%的人认为利用手机会更加直观。而这直接导致时云放弃已经完成度非常高(准备进入试生产环节)的产品,选择推翻,从头再来。还是调查结果惹的祸。
企业的内部调研,同样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进入到任何一家企业,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调研、诊断、找到问题。这个过程,我们会针对企业的情况设计一套很系统完善的调查问卷,请他们填写,然后做统计分析、对比……慢慢地,我发现,多数企业的受访者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报喜不报优",这一点在大型集团企业的管理者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虽然问卷都是匿名填写,但他们的态度基本上是尽挑好的选,而且很多情况下是想当然的填写问卷。比如说,据我的观察,明明某一项目推进得非常不顺,许多的管理人员、员工普遍抵触,但是当调查到这一项目时,持"好评"的受访者居然在70%以上,管理者的比例更高,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因为这一项目的牵头人是公司董事长,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 "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现象,这个时候领导者若不能明辨,后果很严重……换言之,我认为很多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信度很低。所以,观察、思辨虽然并不能完全的量化,然尔它的结论却更符合我们对企业问题的提炼、定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德鲁克大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的原因吧!科学或者可以量化,而艺术的东西永远都无法量化。
事实上,据我的经验和观察,多数的调研结果都是陷阱,尤其是在用户未经历过的场景中,他们会臆想当时的情况然后给出倾向性的判断。如果你真的想了解用户的习惯,放弃提问,学会观察。就好比老福特所说:"如果我去问消费者需要什么?他们只会回答我'需要一匹更跑得更快的马',而不会是T型车。"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观察消费者的实际行为习惯来判断我们自认为了解的用户需求与实际到底差异有多大,准备在生活场景中去改善产品体验。
所以,忘记那些坑爹的调查吧!调查永远帮助你出不了好产品。想想苹果手机刚上市时,手机用户需求调查显示:电池耐用性和机体防摔能力是用户最看重的两样需求,结果呢?两样都不占优势的苹果手机花了6年时间让巅峰市值达到2,500亿美元,并把完美满足这两样需求的诺基亚踢下了神坛,最后以7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微软。(我的微信公众号:王荣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