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曲折的山路尽头,座落着一个小村庄,小到你只要站在村里的制高点,就能把整个村子尽收眼底。那里几乎常年无人问津,可是它也有着自己的新年习俗。
因为习俗,在外的游子似乎多了一份剪不断的牵挂,每每忆起,一幅幅画面便油然而生。
1
大扫除,似乎并没有严格按照哪一天,但可以肯定的是,家家户户都会做,而且几乎是齐家上阵。大人砍来一把竹叶,绑扎到长棍上,往屋顶上一扬,挂在墙角的蜘蛛网被尽数扫去,跌落在地的蜘蛛纷纷落荒而逃。
孩子们呢,把家里的桌椅板凳,拖着、抬着,来到小溪里,捞起一把沙子,拿一把干稻草,使劲地搓着,立刻黑浊之水一滴滴,滴在溪里,这使得孩子更是卖力。被搓洗过的木桌椅,在太阳的照射下泛着白,孩子看着是一脸的满足。
清洗的还有被单、蚊帐,甚至还有床板,总之能洗的都不放过。一边干着活,一边想着,盼着,新年渐渐就近了。近了的新年让常年安静的村子,逐渐热闹起来。外出打工的人陆续回来了,烟囱的烟比往常冒得更早了,蒸年糕、萝卜糕。
而,让人最最念想的,就是磨河粉。
年28开始,家家户户便张罗着磨河粉,这河粉啊要一直吃到年初三、四呢,所以,如果家人多的,那是要磨上两大桶啊。可村里就那么两三个磨,于是那磨呀,从天刚蒙蒙亮就开始转着,几乎要转到天黑呢!
常年被晾在一边的磨,此刻却最是热闹,两三个家庭(亲戚或朋友)一组,两人推磨,一人放米,旁边还有人等着在排队,天便开始热热闹闹地聊起来。小毛孩四下奔跑,一会儿过来看看自家的磨好没,一会儿又跑出去找伙伴打闹。
而此刻,留在家里的人也没闲着,各种蒸河粉的道具一一拿出来清洗,然后准备着一大锅蒸河粉的水。期盼着吃肠粉的小孩,看到自家的河粉快磨好了,立刻脚下生风,跑回家通风报信。
然后,剁肉末的声音便开始响起,肉末、香菇末、还有自家晒的萝卜干,剁好的末末分别装好。孩子则被唤着到菜园里去拿芹菜和蒜。
等磨好的河粉一挑回家,孩子也跟着围在厨房了。母亲动手蒸河粉,奶奶烧着旺旺的火,旁边父亲已经在炒那些末末了,那香味!想想,此刻立马口内生津!
蒸好的河粉,从铜盘上揭下来,又薄又弹的一张,往台上一铺。父亲炒好的末末均匀地撒上一道,母亲再把河粉一卷,一条长长的肠粉立刻出现了。而下一刻却已经被等在一旁的孩子们瓜分完毕。
这肠粉,跟市面上卖的,可真不一样,不仅仅是馅料多而香,关键是粉的劲道,柔而不软,弹而不韧。让你一口没吃完就想咬下一口,直吃得肚子再也塞不下为止!
肠粉吃够了,剩下的会被整齐地叠好,留到新年里,家里来客人时,炒河粉款待客人(那绝对是餐桌上最抢手的)。
2
接下来,村里另一个轰动的场面,当然就是杀鸡宰鹅了。养了大半年的鸡、鸭、鹅,为的也就是在新年里奢侈一把。
这也几乎是齐家上阵的,拔了毛的鸡、鸭、鹅,被拎到小溪里。大人、小孩蹲在一起,低着头,为鸭和鹅挑着细毛。渐渐地溪边的人多了起来,乡里乡亲的,便天南地北地聊……(一道永不再的风景线啊!)
之后的卤鹅和卤鸭也是一想起就会让人垂涎欲滴的,但这不仅是一件技术也是一件费力活啊,而这自然也落在父亲身上。
孩子们盼着的则是接下来的另一道美食。煮过鸡、鸭、鹅的鲜汤,一大锅呢,总是用不完的,于是倒下米汁,放上各种调料(香菇,鹅血,炸过的腐竹等)。于是一锅鲜、滑、香的粿汁便诞生了。满满地装上一碗,再浇上卤汁,哇~(让我先流会儿口水吧)
多少外出打工的游子,在他乡忆的就是这一口啊!
3
时间在转,岁月在流,村里的很多习俗,现在依然保留着,传承的是文化吗?我以为更多的是传承着亲情。
现在这个网购的时代,什么买不到啊,但村里人依然愿意自己做,不愿其烦。我们这些长大,成了家的儿女,也依然愿意千里迢迢回去,依然欣喜得如孩童般,尝着父母做的家乡的美味。
随着年岁渐长,发现烙在心底的年味,是家乡的味道,是那些与父母、家人一起共事的点滴,一起分享美食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