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的秋日,蓝瓦白墙,青色的稻田,满山遍野的绿油油,还有板栗树上那颗颗带着“盔甲”的板栗……我们五个女人像飞出笼子的鸟儿,一路欢歌笑语奔向这片板栗林。树梢上挂满的板栗果实在我们眼中如同自然的珍宝,尤其是我们中四人第一次见到板栗挂在树上的模样,那份惊喜与赞叹让整个村庄都染上了我们的快声笑语。
表哥家的院子里,两筐已经去刺的板栗等待着我们。颗粒饱满,色泽诱人,我们这些“城里人”立刻开启了疯狂拍照模式,院子里回荡着此起彼伏的笑声。这时,一个有趣的插曲发生了:请表哥帮我们拍合影,结果这个一米八的壮汉子却给我们送来了两张他自个儿的自拍照。那一刻的笑声,简直要把院子的瓦片都掀翻了。我们笑得东倒西歪,腮帮发酸,那一刻的欢乐如此纯粹,成为这天最闪亮的记忆。
然而,随后的两个小插曲却让我陷入了深思。
当板栗不够分时,我们提议现打一些。才下午三点多,时间充裕得很。但表哥连连摆手:“弄不了啦,太麻烦了。”后来我们想尝鲜蒸板栗,他又是那句:“家里没开火,没法煮。”最后还是本地同行的女友想办法解决了问题。
看着表哥乐呵呵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困住一个人的,从来不是外貌或能力,而是看不见的思维的方式。
在这个质朴的农村汉子身上,我看到了许多人共有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时,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做不到”,而不是“怎么才能做到”。
这种思维差异令我深思。我们五个女人从城市而来,带着一整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钱能解决的就不是问题,人力能解决的就更不是问题。而表哥生活在另一种思维世界里,他的第一反应是避免麻烦,即使这意味着放弃可能的机会和收入。
这让我想起一个精妙的区分:“贫”是物质的匮乏,而“穷”是思想的贫瘠。物质上的贫困可以通过努力改变,但思维上的贫困却会让一个人即使面对机会也视而不见,即使有解决方法也选择放弃。
表哥的生活态度有他自己的智慧——知足常乐,不折腾。但若这种“不折腾”变成了对一切新可能的拒绝,那就成了一种无形的自我禁锢。在他的世界里,板栗就是板栗,能卖多少是多少;而在我们的世界里,板栗可以是体验、是礼物、是社交的媒介,甚至可以是创业的起点。
品尝着蒸好的板栗,香甜软糯,但我的思绪却飘得更远。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些“表哥思维”——在某些领域,我们的第一反应也是“做不到”、“没办法”。这些思维定式像无形的边界,限制着我们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如何打破这种思维困局?也许从一个小小的问题开始:“如果我一定要做这件事,会有什么方法?”这种提问方式的转变,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惯性思维,开启新的可能性。
在生活中警惕那些脱口而出的“没办法”,多一些“怎么才能做到”的探索。
因为生命最大的贫困,从来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想象力的枯竭和勇气的缺失。
板栗的刺壳保护着软糯香甜的果实,而我们的思维模式则决定着能否尝到那份甜美。
当五个爱笑的女人遇见一个总说“没办法”的男人,这个秋日给予我的不仅是板栗的香甜,更是一面照见思维局限的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