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唐|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字词】
⑴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
⑵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译文】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
公元842年,40岁的杜牧正值壮年,却因为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迁官外放到黄州任刺史。
那个时候的黄州还叫齐安,“孤城大泽畔,人疏烟火微”,不适合生存,多是贬臣放逐之地。从小读兵书,23岁就写出名传千古的《阿房宫赋》,26岁又进士及第,本就是京兆杜氏出身的杜牧,又怎会甘心命运这般安排呢?
只不过这些不满与愤恨,杜牧从不直言,多蕴含在怀古诗中,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同样在这首诗里,杜牧也是托物言志,将自己贬谪的苦闷和不遇的愤恨,诉诸在满池绿荷里。
【诗词赏析】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溪桥日落时分,杜牧望着余晖慢慢西斜,当其距地两竿的时候,半缕轻烟笼罩在岸边江柳处。“两竿”与“半缕”,足见诗人观察之细致,用词之精准,还有内心之迷惘。可就是这样的日暮光景都能捕捉得如此精确的诗人,却将视线一转,望向那满江绿荷,徒增说不清到不明的恨意无限。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这哪是秋荷因为西风乍起而不断翻转,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在不断回首,回望曾经在长安的意气风发,重温曾经在扬州的放荡荒唐。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样的牢骚之语,也只有怀才不遇的人才能听懂吧。
好在此次黄州刺史任期,杜牧没有放纵挥霍,而是恪尽职守,治理得井井有条。三年任期归去,杜牧赢得了“有才名,多奇节,吏民怀服之”的千古美名。
此后,杜牧又辗转池州、睦州等江南之地,一生才学仍就无法得以尽情施展,这样的怀才不遇之恨依然在心中萦绕。晚唐才子陆龟蒙也曾借助白莲,抒发不遇之恨,“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诗词人生第三辑】•花开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