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语:
父母似乎拥有一种天授的权威,然后利用这种权威来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但是父母忽视了时代的变迁,忽视了这种高高在上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不要做全能的父母,全对的父母,高高端坐在云端的父母。
本文投稿给理事会•教育专栏,欢迎大家关注专栏的优秀文章。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权威感,好像与生俱来,孩子一下地,父母的那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就建立起来了。这种权威感似乎起始于儒家的“君臣父子”的思想。
但是儒家思想中的“君臣父子”的观念是建立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
春秋时代,是历史学家所称的乱世,据司马迁统计,在那个时代里,“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至于诸侯奔走,不能保有其国者,则不可胜数。那时的各国政治,怎样才能安定,是一大问题。
论语颜渊篇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曾赞美: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意是说,君应尽为君之道,臣应尽为臣之道,父应尽为父之道,子应尽为子之道。依礼记礼运篇所解五伦十义,即是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要做孝子,推而至于夫妇兄弟朋友,也各有其道,此即五种人伦之教。
因为五伦出于人的理性,没有五伦规范的人心,便无理性可言,则一切丧尽天良的事都做得出,怎能避免天下大乱。所以,治理乱世,虽然其它很多方法,可收速效,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欲治其本,必须治理人心,施以五伦教育,无论何人,包括人君在内,内而顺从理性,发挥良知良能,外则保持人群和谐秩序,世间何乱之有。
所以,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是为了理顺纲常,治理人心,维护秩序,以图天下稳定。
但是到了现在社会,再以“君臣父子”的说法来规范亲子关系就显得很奇怪了。
虽然很多父母嘴巴上不肯承认自己的思想里还残留着这样的一些古早的意识,但是做出来的事情却是在告诉孩子,你得听我的,我是你老子,你不听我的那我也会想办法让你按照我说的做。
且不说这些想法是否受到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单纯从时代变迁来看,父母的话有时候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典范。
我常听到有父母会说,我也是从小时候走过来的,我也经历过这些。
不可否认,父母也曾经是小朋友,也曾经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是父母一旦变成了大人,整个人就进入了另外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让他不可能再用孩子的思想来看待孩子当下所面临的那个境地。大人的眼界、认知水平、生活状态、所处的环境,都让他重新看待小孩子的世界变得艰难起来。
另外,父母在变成大人的这个过程中,不可否认也经历了很艰难的努力,花费了很多时间,克服了很多困难,他们渐渐适应了自己拥有的一切,又不自觉地偷梁换柱,把一切都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当作是生活的常态,并推及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也像自己一样只要努力就可以了。
人的大脑很神奇,会把一些曾经发生的不好的事情美化,在一遍一遍的回忆中,为了不让自己那么痛苦,会把成就都归结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结于其他的原因。所以,一位成功的父亲,会不断地跟孩子讲自己当年如何勇猛,披荆斩棘,简直就像当代的贝奥武夫;一位失败的父亲,则会不断地怨天尤人,抱怨世事不公。
时代真的变了,可是父母们没有变,这不是封建社会,几千年变化的只是谁做庄,生活经验可以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当年父母们只要愿意冲出去,大概率上都有所斩获,因为前方的堡垒是空的,他们面前有无限的机会。而现在的孩子冲出去,几乎每个堡垒里都人满为患,他们需要打的是攻坚战,需要有很好的头脑和运气,才能硬撕下一块来。
所以,当父母们跟孩子说,“你只要......就可以......”时,别忘了难度系数不一样。
我家室友就经常会以“我当年......”开头,我会直接把他后面的话堵在喉咙下方三寸出不来,“好汉不提当年勇”。
父母们还是少说“你得努力”、“振作起来”、“加油”这样的话。这些话,很多时候并没有任何正面积极的作用,反而让孩子生出很多反感,“现在劳累的是我,不是你”、“压力很大的那个人是我,不是你”、“要面对无数考试的是我,不是你”。父母以为自己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其实在孩子眼中,父母还不如他的同桌更能感同身受。
何况,人在中年的父母,你自己能保证自己总是正能量满满,天天打了鸡血一样去工作,每时每刻都很振作吗?如果不是,就别看到孩子的一点疲态就想纠正一下,就希望他UP起来。
父母如果真的想设身处地,就需要承认孩子现在面临的困难,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点江山一样的说,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沟通和理解的可能性,为什么那么多父母感觉跟青春期的孩子没话说,其实也不过就是太把自己“父母”这个身份当回事,太喜欢用权威的优势压制孩子。
放低身段,就好像孩子小时候父母需要蹲着跟他讲话一样,现在父母就要在他的眼睛后面,看他看到的世界,看他面临的困境,试图去理解他的世界,这样才有可能提出一些有指导意义的建议或者意见,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听进去。
可能在父母眼中,孩子面临的问题都是小障碍,小选择,都不成问题,但是在孩子眼中,这或许就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父母指点江山的能力再强,说再多的“加油啊,努力啊”,也不如给孩子实际可操作的建议更能打动孩子的内心,更能让他有勇气站起来再战一场。
父母的价值,不在于自己是否是对的,而在于是否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没有什么比全对的父母更讨厌的人了,那种高高在上的正确,对孩子全然无用,不过是增加了孩子的绝望。
做有用的父母,话少的父母,关注孩子具体小事的父母,而不是全能的父母,全对的父母,高高端坐于云上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