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的当下,我们往往会觉得是外在的人事物所造成的,于是,我们会陷溺在受害者的角色里生出嗔怨。
而事实上,当我们能如实的观察到外在的人事物是如何与内在的思想和情绪进行互动的,便会明白,伤害从来都是我们大脑里思想的游戏。
从一段关系的交往以及随着关系互动深入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喜好不断地定义:我觉得她是怎样的人,她应该如何与我互动,她该提供怎样的情绪价值,她应该为我做些什么,我们的关系状态应该是怎么样等等。
无论这段关系是父子,是母女,是夫妻,是恋人,是婆媳,是闺蜜,是合作伙伴……在这些关系的建立中,几乎无人能逃脱“我觉得”和“她应该”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固化模式。(只要无明还存在,这种二元对立的认知无时不刻都在我们的想法里建立。)
这种固化认知模式的建立,我们便会深信不疑,而一旦现实的关系并非如你所愿的那样发生,或对方做出让你觉得“无法理解”的事情,这时,关系的对立与冲突便会发生,于是,我们开始指责、抱怨、愤怒、失望,会感受到自己受到了伤害。而事实上,真的是她的问题吗?是她伤害了你吗?还是我们一开始就脱离了真实而理想化了他人。
每个人五蕴的运作模式在爱取不同的情况下,她的认知和做法都有着她自己的角度和排序,这份认知和排序也会随着因缘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她从来不会如你所愿的那样发生。若我们能更如实的看到一段关系,看到一个真实的人(而非想象中的她),那么,你就不再脱离真实而构建“我觉得”和“她应该”的固化模式,放下不符合现实的想法,而真实的活在因缘中。
同样的,关系中的她或她们,也同样因为对关系中的“我”有着自己的定义、期许和要求,那么,不可避免的,我们也会令他人失望,伤心、抱怨和讨厌,因为我们也没有活成她们想要的样子,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因缘的变化下,也必然会形成冲突、疏里、淡漠。所以,也需释然一段关系的结束,并非我们一厢情愿的以为可以不变,以为可以相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