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认识多年的外地医生给我打电话,说工作上遇到一些困惑,想和我聊聊。
这位医生一直是我心目中的优秀医生。好学上进,工作、学习都能够全情投入,对自己要求很高。在公立医院时,读了在职研究生,然后不断地外出学习、进修,公费的、自费的、长期班、短期班。我调侃,她在不断的给自己装子弹、换装备,等待着闪亮登场的机会。
终于,她离职了,离开了公立医院,进了一家民营高端口腔诊所。在不断的适应和学习下,服务意识和业绩都得到快速提升。一年以后,她选择离职,尽管老板极力挽留,甚至许以股份相邀,她还是义无反顾的离开了。
我问她:你知道你想要什么吗?她说:我想学管理。
这时候,一个有着几家分院的口腔医疗机构向她伸出了橄榄枝,请她去做一家新开门店的医疗院长,她决定接受挑战。
我远远的看着她,在新单位工作、开会、参加各种管理培训班,干劲十足......
一年以后,她又选择了离开。
这一次,我问她,为什么要离开?
她说:我在这家医院学习了很多,同时觉得我能为这家医院做的都做了,如今我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的了。
我问:你在那里主要做了什么?
她答:我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发展的好,工作流程很重要,我在那里,把各项SOP能做的都做出来了,还有临床业务质控,我也在尽力帮他们建立起来。但是受地域限制,那边医疗人员的业务能力偏低......
我问:你做的这些流程和质控要求,真正运用和落实的,有多少?
她沉默了片刻,缓缓的说:王院长,这也是我离开的原因,根据医院现有的实际情况和员工的个人能力,没有办法将这些流程很好的落地......
我发现,她其实是走进了标准化流程的一个误区。而这种现象,在很多诊所的管理者身上,都出现过,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聊聊什么是SOP。
所谓SOP,是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的缩写,即标准化操作流程,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以指导和规范日常工作。
SOP是一种标准的作业流程,所谓标准,是最优化的概念,不是随便写出来的操作程序都可以叫SOP,而一定是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在当前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最优化的操作流程设计。说的再通俗一点,所谓标准,就是尽可能地将相关操作步骤进行细化、量化和优化,而这个细化、量化和优化的程度,是在正常条件下大家能理解、可接受且无歧义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流程是要具有可执行性的,再完美的流程,一旦落不了地,就是废纸一张,不具有任何意义,也就不能称其为SOP。
在现实状况里,很多的标准化流程,都是老板或者管理人员自己苦思冥想、拿出自认为是专业标准的标准,制定出来的他们心目中的标准化流程,而不是符合当下员工的现实情况、现有工作能力、现有的可实施条件下的优化流程。一旦这样的流程拿出来,员工就认为,这个流程很好,但离自己还很遥远、跟自己的工作没有太大关系,等条件成熟了,再实施吧......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叫好的流程,却不叫座,始终推不下去的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这不是员工的问题,而是这个流程从开始制定就出了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A诊所执行的流程,拿到B诊所却毫无用处的重要原因。
一个标准化流程的产生,是根据公司价值观进行设计,是基于公司现状,设计、讨论、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提炼出的SOP(标准化操作流程)。如果是由一个老板、一个主任、一个护士长或者一个优秀员工,苦思冥想,独立制作出来的所谓的流程,那只是制作者个人心目中的标准化流程,注定是要面临失败的。
写流程的人,要有用者的觉悟,一个流程写出来,能够让小学4年级的小朋友都能看得懂、学的会、做的了。我认为,这才是一个流程真正无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