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创业营的班主任在中午,给各组长布置了翻转课堂的内容,要求提前收集优秀作业,挑选小组代表人员进行pk。为了让各组长看到,在微信群里开始一波一波地复制转发通知。经过一段时间沉寂后,群里开始有很多一脸懵的同学的发问,比如在哪里提交作业啊,作业的截止期是几点啊,怎么投票啊。组长把信息转发到小组群,教练把信息转发到了班级群,也是各种疑问的反馈。一片疑问声中,班主任的解答,总是围绕她的要求,重复发信息,解惑作用不大。这个过程,我认为,活动方遇到的就是知识的诅咒,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因为在创业者训练营的线上社群互动中,信息送达到接收者是有延时的,对活动组织者来讲,公开渠道有过相关通知和公告,训练营也经过了开营仪式,整个创业学院一个月的课程安排、活动设置、互动要求的发布是清晰的。但是对于学员来说,很多都没接收到信息对应的意思,比如app里的课程安排实在首课说明里的,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听第一节课;作业提交入口是在互动模块的作业打卡界面的,很多人还不熟悉app。所谓的知识的诅咒,就是说我们一旦知道了某事,就无法想象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活动组织者并不知道这些活动安排对很多学员来说还是陌生的,所以在解答时又在用未知解释未知,越回复越懵懂。
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需要有意识地去避免或是去找出知识的诅咒场景。针对社群互动的线上场景,通过一个框架清晰的公告,换位思考,提供清晰、指引力明确的说明;用来代替简单的要求;将对社群里的组织调度,拆解成相对容易、简单的动作,有明确的触达路径。举例:比如提交作业,告诉大家:请在app-邻里-家庭作业里提交今日打卡内容,12点后将不能再提交。这样会比一句通知“请及时提交作业,截止时间为12点”,更能引起群内交作业这个行为的发生。
要避免因为信息传递的不顺畅,在传达中多次确认意图,也是避免知识诅咒的一个方法。通过问题去判断对方的黑洞在哪里,用类比的方式,已知信息去解释,不仅是说出正确的话,而是要说出对方能明白的话,才会达成双方的共识,最终实现组织方想要推进的结果。
遇到类似情况,如果能够察觉到对方陷入知识的诅咒,做为信息接收方,主动地发问,说出疑惑,积极去寻找答案,也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