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学共体”是好同事刘刘告诉我的,她的描述让我对这个新事物颇感兴趣;相伴来到上海,初遇学共体,揭开了面纱的一角,但他仍是那么神秘……
一个人,一群人
陈静静博士跟随佐藤学教授研究“学习共同体”,10年的研究终于在中国教育发芽生根,期间的辛苦可想而知……
潘江雪,银行精英转变成教育家,投身于素养教育公募基金会,推广“学共体”。
中国教育报副社长雷振海,谈杨院长……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校长、教育局长……在燥热的七月,在燥热的上海,在没有空调的世博家园小学小剧场,流着汗,湿着背,聆听着“学共体”的故事。
这就是一个人,一群人的故事。
终于见到陈静静博士,年轻的女博士。以她多年来研究者的角度,给我们讲述了《如何培养学生深度学习力》,我对学共体有了初步的建构。蔡龙昊同学以一个17年资深学习经验的学习者的身份,为我们阐述了他受益于“学共体”的感受。谈杨院长的《课堂观察者》,拓来了我们教师如何观察课堂,观察学生视角和方向。
下午,见到了女神林莘校长,那么知性优雅。她带着我们感受“学共体”的魅力。林校长答疑解惑如涓涓细流,浸润人心,发人深省,令人受益匪浅。
林老师以自己学校学生为例,在分享中,用共同体模式上课的孩子在一些方面好于传统模式下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是一种过程,从问题出发,经过自己独立的,深层次的思考有自己独特的了见解。分享了班上《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情况,孩子们出彩的表现超乎了教参范围,他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参,这是传统课堂基本没有办法呈现的情景。同时,在细腻的阅读中,孩子们
又能提出有价值有深度思考的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学习的层次又向上提了一个高度,这就是学习共同体带来的冲击。在林老师的对比中,我看到了孩子们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不断增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这才是有潜力的学习,这才是长远的学习。我们未来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在共同体课堂上我看到了。
初遇是美好的,遇到那群人,遇到那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