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微的人性》:作者李玫瑾,国内著名犯罪心理学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第一章:人性是养出来的
part 1 犯罪心理画像靠谱么
①心理画像
画像实际有两种,一种是类似照片的画像,是静态的;还有一种是心理画像,看不到人的面孔。
通常在侦察时没有线索,如犯罪人跑了,被害人死了,没有物证人证的时候,从行为角度对人的描画,即对未知名的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以及心理风格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心象描述。
心理描述可以让警察大致明白这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那儿去找。
②分析
案件:系列案件,已在安徽、河北、山东发生过20多起,每次都是满门被害,被害人已达60多人,
【 初步画像】
1)此人生在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
2)较早离家出走,离家时间久
3)年龄25-35之间
4)身材不高,偏瘦,结实
5)从事体力劳动(作案多用锤子)
6)无女友,无婚姻
7)为人内向,性格蔫狠,生活不规律,昼伏夜出
【 抓获后真实形象】
1)35岁,身高不足1.65
2)性格内省,平时不爱说话
3)当地最贫困家庭之一
4)学习勤奋,家里唯一上过高中的人
【 人生经历】
1)村民评价:好孩子,老实得很
2)17岁辍学打工
3)曾因盗窃罪、强奸罪、判刑,流窜4省作案26起,共致67人死亡,10人受伤,强奸23人
4)老家派出所民警评价:小时候连杀鸡都不敢,我们也想不通他怎么成了嗜血成性的杀人狂
【 画像分析依据】
此案从许多方面都呈现出只有犯罪人格才具有的作案特征。
1)这类人在早年因基本社会化缺陷造成个人生存困难,这种人从童年开始面临不幸,不择手段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的生存方式,从而形成犯罪相关的习性。此人动辄杀害全家、对生命毫不留情的特点,已是对家庭生活的情感反应呈现异常。只有在长时间 脱离正常家庭或亲人的背景下,才能形成。
2)家庭条件差,往往要经历流浪、乞讨、小偷小摸等谋生方式,往往要经历被歧视,甚至饱受蔑视与冷漠。在这种生活方式 下, 经常被人打,然后学会打人,学会“狠”的生活方式。
3)长期与犯罪环境如监狱为伍,至成年便呈现稳定的犯罪人格。
③ 在这则案例中,我们也好像能和很多大型刑事案件联系起来。这些犯罪嫌疑人,由于错过了人生教育的关键期,致使其社会化缺陷终身难以弥补,所以常常变惯犯,累犯。
part 2 情绪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①案件:流动商贩捅亖(防和谐)城管案,商贩执行亖刑。
这个案件的争议在:商贩的行为不能认定构成正当防卫,结案是故意杀人罪。
②画像分析:
1)犯罪构成: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2)主观方面:主要指动机。犯罪动机有两种,其中一种是事先没有想法,比如上街买东西,还挺高兴,结果和人发生冲突,做出过激反应,超出常态。这种一般先有刺激激发了情绪。
3)刺激,一来二往的持续发生。比如你一句我一句,在大脑形成一个兴奋点,一句一句抛过来,持续兴奋,这时候高度兴奋,大脑已经没有抑制区了,即罪犯常说的脑子一热,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干了。所以我们称之为情绪发作中的犯罪。
③人的情绪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和人之间避免不了会有矛盾,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都要知道你的底线,就是情绪再大,你什么样的行为是绝对不能为的。即虽然你有道理,但是你也不能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