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像风,坚决往一个方向吹,遇到无法推倒的障碍会懂得迂回。”这是《追风的人》中林天赐的养父老林跟他说过的话。
我也是以这句话为基础创作了叙事类文章《追风的人》,现以这篇文章说一说创作过程的点滴想法。
一、为什么执着要追风?
这是我思考很深的一个问题,林天赐是老林从路边捡来的孩子,不幸的是养父母(老林夫妻)为救村里的孩子而早早离他而去。他靠着乡亲的支助能走多远?又有什么能力来回报乡亲?林天赐应该有什么的路可走?
摆到面前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的多了,那该如何来填这一个又一个的坑?
林天赐拿到乡亲们凑起来的学费后不辞而别,这就是现实所逼。不带着钱离开行吗?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不是神仙。不不辞而别行吗?不行,陈村长是不可能让他离开的。
假如林天赐留在村子里,长大后是很难以建设乡村这样的方式来回报乡亲的。
假如林天赐固执地要靠自己一个人奋斗,那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必须是灵活的,懂得迂回的。
当然,林天赐又凭什么让人觉得可以信任和值得拉一把?那你林天赐必须是积极努力的人,还有就是不能是做秀,哪个成功人士不是目光如炬?
这些情节冲突的设计是有理由的,也是有足够的情感支撑的,乡亲对林天赐的支助是感恩老林和林嫂,而林天赐回报乡亲是感恩乡亲的支助。
创作,虽然不像写说明书,也不像写工具书,需要写得非常精准,但是,不管是写故事还是写小说,不管是纪实还是虚构,我总觉得情节的发展变化都要有前因后果,也就是能让人看得明白,至少自己是能够接受的。
二、写残了的一篇文章?
我喜欢翻看自己的文章,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我所写的叙事类文章都是记流水账,几乎都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感觉这样的叙述方式会抑制自己提高创作文章的空间。在创作“非•主题写作《追风的人》”时,自己既要赶时间,还要控制字数,就把文章写“乱”了,把接近结尾的事放到最前面,然后通过回忆、对话、第三者叙述,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故事在一定字数内交代清楚。
结果有朋友评论:“两条线平行,有点儿蒙太奇的感觉。……”
我一看,坏了,心想这离蒙太奇手法可不是一般的远啊!
平行蒙太奇通常是以不同时间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进行体现,围绕主线分开叙述并且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
蒙太奇手法,还真的是很不错,有这能力的朋友可以试试,但这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目前的创作能力,写残了!
三、不信邪继续写。
最后,我也不管什么写法了,相对于创作手法,《追风的人》中的人物林天赐的悲惨童年、学习天赋、努力奋斗以及感恩的心更是我想笔墨的。
也许我有农村情结,我很清楚城市与农村硬软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也许我有学校情结,如果我的学生事业有成想做点公益事业,我会建议他们到他们的母校去。
在与朋友互动时,我多次表示《追风的人》是我比较喜欢的文章,有机会会进行扩写。我喜欢《追风的人》并不是这文章写得有多好,而是喜欢这个故事所要反映的精神,所以,我在不改变《追风的人》的故事情节下又重新写了一次。
我们都知道写文章(创作故事小说)要有内涵、要有灵魂,也都知道再华丽的词藻不过是过眼云烟,甚至是连读下去的兴趣都未必有。
而在我看来,我们写叙事类文章,也许不一定要刻意传播所谓的正能量,而是这样的故事要让读者(包括自己)留下什么思考的东西。而以下几点(肯定不止)应该明确:
1.情节发展的线路清晰,来龙去脉不会杂乱无章。
2.人物形象塑造具体,性格特征符合故事情节发展需要。
3.非主要角色的活动轨迹不脱离主要角色,并起到辅助作用。
4.篇幅不必要追求过长,适可而止,只要能把情节叙述完整就行。
5.在自己的认知领域范围内去创作,用自己能够掌控的手法去写,别整出一个“四不像”反而打击了自己的信心。
6.以平常的心态去创作,别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爆文,别弄伤了自己。
最后,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只是所谓的作者,而我们是永远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