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跟吃菜一样,酸甜苦辣咸,各有其位,五味杂陈。
之前看的一大堆书,有刺激过瘾的麻辣火锅,如古龙,如姜戎;有清新爽口的小葱拌豆腐,如简桢,如林清玄;有细腻绵长的鸡汁茄羹,如茨威格,如张晓风;有营养丰富的大米饭,如南怀瑾,如曾国藩。而当我翻开卡夫卡的小说,第一口想到的,却是黄连。
第一篇《变形记》还能勉勉强强似懂非懂,到后面《判决》、《司炉》、《在流刑营》,乃至他那篇著名的《乡村医生》,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始终摸不到门在哪,很伤自尊啊。当然对我来说,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大不了就和平时一样,快速拉完罢。但奇怪的地方在于,尽管每篇都没看懂,怎么偏偏心头像压着一方巨石,即使合上书本,半天也喘不过气来。
然后终于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不仅有力量,并且有魔法。这样来看,这位黄连先生真是一个大魔法师了。
好吧,还是强打精神,说说卡夫卡和他的《变形记》。
故事在一个清晨开始,一个终日忙碌营生、养家糊口的业务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条长虫,浑身长满细足,不由自控,连说话也变得只有自己听得懂。他没办法赶上早班火车去出差工作,前来兴师问罪的同事在看到他的模样后吓得落荒而逃,从此他失去了工作。当然,他也不可能再去工作,就算有人肯勇敢而仁慈地给他一个机会,但一只变形的虫子,除了到处爬,还能奉献什么价值呢?再说他的样子,就连亲如父母,都把他当怪物,整天关在屋子里绝不相见,任其自生自灭,只有妹妹每天给那屋子里放些食物,好歹留着一条命。曾经这个业务员是家里的顶梁柱,一个人支撑全家的用度,他这一倒,经济来源也断了,仆佣陆续辞掉,最后,父母妹妹都得出去打工维持生计。到后来,妹妹也不怎么管他了,他不但不能再为家里做贡献,还成为负担,这负担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如跗骨之蛆,除了羞耻和憎恶,他感受不到任何情感。当这时,这个变形人终于看透了一切,选择了永远的离开。他的死,让家人有一刻的唏嘘,然后就是无比庆幸的解脱。故事的结尾,全家人特地请了一天假,集体出游,去庆祝终于到来的好日子。
这篇文章第一个让我产生代入感的是第一幕,业务员想起床去赶早班火车,却怎么也起不了床,他告诉自己,七点准时起床,然后是七点一刻,然后……这跟我的大多数早上多么相似啊,闹钟响了,摁下延迟,下一次响铃一定起,然后再响,再摁,以至于闹钟设置要比真实起床时间提前半个小时,以方便多睡几个延迟。例外的时候,就是对某一天起床后要进行的某件事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可能是主动积极的,也有可能是被动逼迫的,无论哪种情况,大多数时候,起床对我们来说是没有诱惑的,因为每天重复枯燥的生活的确很难让人提起兴致,所以之前看到一句话,说判断一个男人是否适合成为你的终身伴侣,标准就是和他在一起,你是否每天早上睁开眼睛都觉得快乐、蓬勃地愿意起床。
关于卡夫卡为什么要把那个可怜的业务员写成一只爬虫,我想,可能是想让那个辛勤工作的孩子休息一下吧。我们不也常常想离开正常的世界吗?让工作、会议统统见鬼去吧。或许业务员的潜意识里也曾有过这样的期盼,作者只是让他心想事成罢。但我们平时随口说的一些话真是我们想要的吗?“我想做一头幸福的猪”、“活着真累、不如死了算了”、“累感不爱了”、“老子明天不上班”“不想上学了,我要离家出走”……倘若真的“心想事成”,可能就像这条变形虫一样,反而对曾经的“正常生活”无比怀念。所以,当下再苦,总不至于是最绝望的,还有很多绝境甚至是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呢。那么,感激现在拥有的一切吧,熬不下去的时候,假想你也变成了一条可以整天睡觉的大虫,你会平衡的。
最后一点感想,关于家人。我们把家人当什么?血脉?手足?血脉可以更替,壮士可以断腕,现在身体的好多器官都可以移植更换了,听说连换头技术都出来了,还有什么是无可替代的?诚然,当大家都相安无事的时候,浑身处于康健状态,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其乐融融。但有几个可以保证一世太平呢?突然有一天,有一个成员患了急病,永远无法站起来了,那么他可能得到的怜悯,和他曾经对这个家庭的贡献度,往往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你原来假如就是家里的一个闲散人员,你就算生病,也不会对家人造成太大影响,他们会比平时更怜悯你,照顾你一辈子。而假如你原来为家庭创造出很多价值,则你的贡献越大,一旦倒下,得到的怜悯可能越少。就像这个业务员,以前以一己之力养活一大家人,倒下之后,甚至家人都害怕看到他,他们心里可能更多是埋怨而忘了怜悯。这倒也不能完全怪他们,毕竟那种损失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是无可补救的,付出的代价是全家人都要出去辛劳做活,还要不断降低生活质量。换在我们周围,虽然不至于这样夸张,其实情形也差不多。可能一个人患病之初,会得到很多关注照顾,一家人热切地希望他能好起来继续为家庭出力。一旦发现其病体难以痊愈的时候,大家也累了,最初的怜悯过后,继而代之的是麻木,甚至嫌弃。“久病床前无孝子”,虽然很寒心,却是不争的事实。偶尔个别常年照顾患病家人的,还被树为典型榜样,感动XX十大人物什么的,推着病人上台领奖。表彰的只是极少数,当一个行为被表彰,说明这种行为已经快绝迹了。所以我们现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保重好自己的身体,不给家人添麻烦。”
现在想来,我似乎明白为什么看卡夫卡的书那么疲累不堪、压力山大了,因为他所写的,都是我们十分憎恶、却不得不承认的人性的恶和无能为力,卡夫卡用他的笔,硬生生地“榨出我们皮袍下的‘小’来”,让我们直面自身那惨淡的人性之恶。这些恶平时被我们小心地层层包裹起来,他却硬是多管闲事,把那裹脚布一层层地揭开,散发出其间的恶臭,而这恶臭偏偏是渗透在我们自己的身体发肤之间,我们可以换血,可以换心,可以换肤,甚至换头,唯独换不掉这跗骨的恶臭,它随我们的生命而存在,灭了它,我们也活不成了。
这就是卡夫卡。他的文字就像一个满是噩梦的沼泽,会拉扯着你的思想,直至没顶,除了绝望,你将什么感觉也不会留下。我终于对其他几篇的精神有一些明瞭了,难怪在《判决》的最后,新婚前夕的商人从桥栏杆上“松手让自己落下水去”;难怪在《乡村医生》的最后,医生“赤身裸体地坐着尘世的车,驾着非尘世的马,四处漫跑”;难怪在《在流刑营》的最后,旅行者独自乘船离开,拒绝被士兵和犯人跟随,他“从船上捡起一根打了结的粗缆绳,用来威胁他们,以此阻止了他们的那一跳”。
这就是卡夫卡。如果说之前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可以给我们打满鸡血的话,那么卡夫卡的文字无疑是在给我们放血,我们眼睁睁看着鲜血汩汩而出,却无力阻拦,直到被放空最后一滴,如同《变形记》里面业务员最后的结局,他的“身体已经完完全全干瘪了……”
这就是卡夫卡。如果用一道食材来形容他的小说,我以为是黄连,苦涩,泄气,大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