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欢迎到被需要》第五章学到的新知:
1在结交人脉上,衡量成本的关键标准有三个:
1.你掌握的可应用资源是否能支持你达成目标。
2.估算你的投入和产出比,这个环节的支出会不会影响到你在其他环节的执行。
3.当已经被迫要讨论社交成本时,更应关注你所确定的那个对象和你用来跟他建立联系的方式,至少有一个是出了问题的。
2结交人脉时很多人意识到自己在死磕却不能停下来的原因:
1.纠结于沉默成本,不愿让之前的努力白费。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2.思维惯性,宁可一条道跑到黑也不愿从头再来。
3.跟丢了目标,早已经忘记了初心。
3如何把握尺度既要让社交成本保持在红线以内,又要让自己的社交系统接近甚至刚好满负荷运转?
这就要用到一个算法:邓巴数字,或者叫150定律。
邓巴数字是二十世纪90年代由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表示的是人的智力所能支撑的社交网络的上限。人类的智力水平允许我们拥有稳定的社交网络人数的上限是148,约等于150。所以,也有人叫作150法则。
4如何正确理解邓巴数字?
1.分清内圈和外圈。内圈指的是与你有线下互动,联系更加紧密的圈子。这是有一定私密性质的社交圈。而外圈,则更像是微信里的朋友圈。
2.内圈的本质是“梳毛”。梳毛是一个比喻,用猴群比做人类社会,作者说猴子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是梳毛。梳毛既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也是相互建立信任感的方式。用在我们的社交上,我的理解是“陪伴”。陪伴是你区别内圈和外圈的标志,只有那些你用心陪伴的人才有资格在你的邓巴数字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3.数字是固定的,个体是变动的。
邓巴数字的这个150是固定的,但是这个里面的个体却是在不断变动的。并不是所有曾经互相梳毛的人,都会永远在对方的邓巴数字内。会有不断进来的新人把渐行渐远的人替换掉,这话说起来有些残酷,但却是现实。保持什么样的梳毛频率菜不会被替换掉呢?每年最少一次。
5竞争的本质是大鱼吃小鱼,但现在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快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资本,速度和人脉资源一样重要。这种快的能力,我把它叫做社交系统的快速启动。
6什么是人脉分层法则?人脉分层法则就是按照平时交往的亲密度,把人脉圈分成几个圈层。这些圈层按照关系的疏密程度一层层往外扩散,就像一个同心圆,这个人脉资源的主人就是这个同心圆的圆心。
最靠近圆心的是亲友关系,这是天然存在的亲密关系。外一层是能够交心的挚友关系,虽平时联系不多,却能够有事直说,说完就办。再往外一层是需求合作关系,虽然彼此私人关系并不是很紧密,但是在工作和事业上多有交集,遇事能帮就尽力帮,而且彼此的人品也都信得过。最外那一层,属于熟人关系,于公于私都没有多少交集,但是对于对方的人脉供求关系双方都比较清楚,只要方法得当,也能获得帮助。
7人脉分层档案是人脉分层法则基础上的升级版,用人脉变形的思维,在按照亲密度分层的单一分层法则上加上职业和领域的划分标准。
这个方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你的社交启动速度,在精准的前提下越简化越好。
8六圈法则,就是充分地开发和应用你人脉资源中的每个个体社交资源。每个人的社交资源都分布在六个社交圈层中,分别是家庭圈、同事圈、同学圈、爱好圈、平台圈和职场圈。这些圈层当中所有社交资源的综合就是我们全部的社交资源。
六圈法则从已有人脉当中拓展新人脉,既省去了直接拓展新人脉的成本支出,还加深了和已有人脉的人情来往,促进了人脉关系的巩固。
9搞定人脉的过程并不像我们预设的那样顺利,对手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利弊判断的个体,永远不会按照你的套路出牌。
高情商者的特质:
1.具有一种剥离情绪的能力,摆脱负面情绪的纠缠,冷静分析对方给的建议和替代方案,很快做出新方案。
2.最大限度地坚持自己的原则,以保证事情不会偏离既定的方向。
3.最大限度地调动对方的积极性,以保证事情执行环节的顺利。
若要同时做到两个最大,需要用到SWOT模式:把你预设的方案和对方的提议放在一起做对比分析。这里要做到:
1.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判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不合理,哪些是可行的,哪些不可行。
2.转换立场,站在对方角度重新审视判断。重点观察你预设方案中哪些是可能会给对方带来损失和威胁的,对方重新提出的方案中哪些是对方关注和希望得到的。
迭代的旧知:
1宁可一条道跑到黑也不愿从头再来。
2没有社交成本意识,结交朋友随心所欲。
如何做:
1我们结交贵人时,对该投入的成本一定不要吝啬,但当自己资源耗尽时,也不能继续死磕。
2理解沉没成本,只考虑之后要付出的和可能得到的,忘记已经付出的成本。
3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
4用邓巴数字筛检社交系统,发现自己社交系统空置率很高,要拓展更多的人脉。
5建立人脉分层档案,提高社交启动速度。
6用六圈法则从已有人脉中拓展新人脉,节省社交成本,促进人脉巩固。
7制定新方案时,首先肯定对方的善意和诚意,而后就是引导对方,结论性的话人工对方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