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通常三张面孔,一张是真实的你,一张是别人眼中的你,一张是你自己眼中的你自己。
真实的你是存在的,却又无法描述。一旦描述出来,就不是真实的你了。描述出来的你可能是别人眼中的你,或者是你眼中的你自己。
别人眼中的你,通常都是用带“自”的词语,譬如,自律,自私,自强,自大。你自己却从来不会用这些词语来评价自己。俩个人坐在一起聊天,甲跟乙说,你每天读书跑步,真自律。乙回答说,哪里哪里,我随心而为之。三天不跑步,我就会感到身体不适,三天不读书,就感到头脑空虚。我读书跑步仅仅是一个习惯而已,谈不上自律。甲又说,你尽管非常自律,可是有点自私。乙脸色立马大变,你凭什么说说我自私?我哪里自私了!你才自私呢!啥也不是!
你眼中的自己,是完美的一副面孔。善良,义气,勤奋。这些词常常安心地用在自己身上,有时候也用来奉承别人。
别人眼中的你和你眼中的自己,都存在一定的错位。说它有道理,因为每一种评价都有一些真实案例来支持所持观点,论据和观点符合逻辑,起码符合评价人的逻辑。譬如说,我们看一个圆柱体,别人从前后左右看,都说看到了一个长方形,你从上面看,说看到了圆形。每种评价都符合评价的角度,从自身角度看,都是符合逻辑的,没有虚假掺杂。但是从更高纬度看,这又是不全面的。
真实的你自己和哪种说法更加接近呢。真实的你自己和你眼中的别人最接近。你若是魔,你遇到的大多都是魔,你若是佛,你遇到的大多都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