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讨好任何人

你是不是有过这种慌乱?不是担心别人误会,就是在担心别人生气的路上?

你是不是有过这种郁闷?不是怕别人委屈,就怕自己做的不够好?

你是不是有这种烦恼?不是纠结帮不帮的问题,就是纠结会不会被记恨?

其实,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困境很有可能是自己造成的?这时,就得提到你可能忽略的一个名词——“讨好型人格”。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它在百度百科上是这样定义的:“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

具体要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讨好型人格?目前又处在什么程度呢?在《不去讨好任何人》这本书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个小测试。

这本书是人格心理学的通俗读物,从讨好型人格8个典型方面切入,辅以案例解析,标记重点语句,让我们厘清行为表现的基础上,明确对应的底层逻辑。难得的是,在书的终章里还提出了“SELF心理自助疗法”,借助这套方法,我们可以活得更通透!

0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并不陌生,这是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有关鱼是不是快乐的讨论。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其实,这是庄子本身心情的投影。因为他这会儿心情愉悦,所以,这种愉悦感就投射到水里游来游去的鱼身上了。

而对于总害怕别人伤心难过的讨好型人格来说,这种伤心难过的情绪,也不过是被别人拒绝的境遇里,自己的切身体会。

如果只是偶尔也就罢了,毕竟我们要有同理心,这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克制。但是,如果每件事都有类似情绪的干扰,那将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也是很不健康的一种情绪状态。

我们可以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心境投影,但不要事事都有这种偏忧患的情绪投影,毕竟过犹不及。

02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句话,相信大家也并不陌生。尤其是有孩子的家长。我们总会接触到类似的话语,鼓励孩子远比打骂孩子,更容易教育孩子。

可是,这种“鼓励式教育”也很容易被误用成一种控制手段。通过鼓励的方式,将“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异变成“孩子让我满意了,我就表扬他”。

看着似乎没有大的差异,实际上是加上了一个条件——“父母/老师满意”。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孩子只会顺从,而不敢说“不”,一旦他们说了“不”,似乎就会不再被“爱”。

所以,别让“鼓励”变成“条件”,不要“让孩子成长更好的自己”沦为控制孩子的手段。请鼓励孩子学会说“不”,让孩子从小事上远离“讨好型人格”的可能。

03 SELF心理自助疗法

“SELF心理自助疗法”有8个步骤:自我觉察、情绪接纳、连接资源、信念转换、技巧提升、经验获取、爱自己、极好的身心状态。

其中,自我觉察是对自己情绪的感知,不挣扎,不对抗是这个步骤的关键。情绪接纳则是对自己情绪的态度,明确需要,转换思维是这个步骤的要点。

连接资源是对情绪的初始处理,寻找“勇猛”老师,美好回忆是这个步骤的锚点。信念转换是对情绪背后的信念进行甄别,做自己想做的,存在即是合理的是这个步骤的核心。

技巧提升是对情绪采取行动,提升社交技巧是这个步骤的重点。经验获取是对情绪背后的信念进行实践,表达真实的自我诉求是这个步骤的关键。

爱自己也就是自我接纳,专注自我,不为他人的情绪过度负责是这个步骤的难点。极好的身心状态是调整后的结果,冥想、感恩,主动体验世界是这个步骤的要点。

04 总结

讨好型人格不会因为我们明白它怎么形成的,而不再对我们产生影响。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有可能摆脱讨好型人格所带来的影响。

《不去讨好任何人》这本书中介绍的方法——SELF心理自助疗法,能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实现“自我救赎,活出自我”这个目标的路上,跨出一大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