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提倡快乐教育的时代,为学生减负成了快乐教育的必选项。暂且不提学生快乐与否,就减负而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南辕北辙之嫌。
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提倡当下的减负?说是减负,却在无形中给老师、家长加了码。
其实不提倡给孩子增负,但寒窗十年该吃的苦一口都不能少,不是功利地只为考入大学,而是让孩子在成人之后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前两天有个热搜是这样的,一位毛坦厂考生一年做了5千张卷子,所有的卷子堆起来足足有一米多高。
他们九十多个人的班级,筹集了班费三万块,三分之二都用来买卷子做题。不仅如此,考生们每天学习到凌晨两点,因为熬夜免疫力下降,需要提前吃一些药物预防生病。
听起来确实辛苦,但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这无可厚非,但让我意外的是,这样的一条热搜下,充斥着各类嘲讽。
有说这样的考生就是赤裸裸的刷题机器。
还有直接断言了孩子们未来的评论。
还有人把毛坦厂中学和中国造不出芯片联系了起来。
还有这种把那些拼命努力的人比喻成“废品”的评论。
还有这种让人目瞪口呆的言论。
这些评论的核心思想,
就是重压下的孩子,一定没有出息,
要有出息,必须要“减负”,要“快乐教育”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
减负,才会葬送中国孩子,
葬送我们的民族未来!
就像白岩松近日接受采访时说的:
没有高考,你拼的过富二代吗?!
01
2009年,教育部发文提出“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
今年两会后,教育部长陈宝生表态:
减负再难也要减,否则宝宝不高兴。
宝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十年过去,教育部的指导思路仍然是减负。
昨天,微博上有人问,如何看待当下“快乐教育”的议题?
很多人提到了相同的一点:
说是减负,实为增负。
首先,精英们绝对不会主动减负。
多出来的时间,他们购买了更奢侈的教育。
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小孩都去了哪里?有读者说,她一个月给女儿报了8个课外辅导班。送她去学奥数,学英语,学钢琴。
在丛林模式下,谁给自己减负,谁就是自愿退出竞争。
其次,条件一般的家庭,削尖了脑袋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
一个北京的宝妈说,在职父母每天请假接孩子放学,根本不现实。必须有专人接送孩子,辅导作业。
几经权衡,她只能选择放弃工作,回归家庭。
这个代价,是她的30万年薪。
至于没钱的家庭,孩子只能回家打游戏,或者在工地上玩泥巴了。
发现哪里不对了吗?
在快乐教育的体系下,寒门难再出贵子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刘强东给中国人民大学捐过1000万,其中500万资助学习好的学生,剩下500万规定只能资助贫困学生。
结果他发现,资助贫困学生的500万根本花不完。
因为贫困学生数量,已经寥寥无几。
自从中国开始给学生减负,学校退出公立教育以后,资源就全部倾斜到了私立学校。
中国家长越来越累,负担越来越重,各种教育机构大赚特赚。
快乐教育费啥?
费爹,费妈。
更准确地说,费钱。
02
退一步讲,学习和快乐一定是矛盾的吗?
换句话说,恢复高考42年来,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吗?
当然不是。
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件事:优等生自有他们的快乐。
那是探索未知的兴奋,竞争取胜的满足。
我人生最充实的一段时间,就是在高中。
说实话,每天都累得要死。
挑灯夜战,废寝忘食。
早上走在路上,连眼皮都睁不开。
但我无比快乐。
尤其是当我的成绩从年级前50,蹿升到年级前5的时候。
那感觉,就像全世界都在为你让路。
我心里燃起了太阳,终于有了对人生的掌控感。
那种浸透四肢百骸的美妙体验,我之后再也没体会过。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高级快乐,我相信所有优等生都懂。
我悟出了什么?
一个对我人生最重要的道理,直接搭起了我价值观的底座:付出,是可以获得回报的。
好好学习,每次都考第一,是非常非常幸福的。
优秀会逐渐变成一种习惯,给你带来良性循环。
你发现自己不比任何人差,变得越来越自信。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有个著名的八阶段理论。其中在学龄阶段,孩子首先要解决的,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学校是训练儿童提前适应社会的地方。
他们必须完成学习任务,才能获得勤奋感。
只有当孩子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才能获得“能力”这个东西。
也就是说,教育学家该干的事情,不是让孩子在摆脱教育中变得反智,而是让他们在优质教育中获得信心。
如果只是想让“宝宝”高兴,那一人发一台任天堂Switch,我保证他们能从年头嗨到年尾。
但这种快乐,是你想给孩子的吗?
别说孩子最大的快乐是不学习了,我们成年人不也一样吗?
周末一天到晚玩手机,沉浸在那些廉价浅薄的奶头乐里。
快乐是挺快乐,但人成了傻子。
人类能从森林古猿一步步走到现在,靠的就是战胜惰性。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
这句话虽然糙了点,却是铁打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