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是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两位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的联合著作,不仅深受家长欢迎,也得到很权威专家的认可。这本书买了有好几年了,但一直没有看,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意识到孩子教育必须重视,所以趁着国庆长假拿出来阅读运用。今天分享的是第一章第一部分内容: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场景,孩子在诉说他们的感受,比如:
孩子:“妈妈,我累了,能不能抱抱我”。
妈妈:“我刚抱过你,怎么一下来你就累了”?
孩子:“可是我真的是累了”
妈妈:“我看你就是犯懒,不想自己走路”
以上场景是我经常遇到的,孩子已满4岁但经常性的还想让我抱着他走,给我的理由多数是“我累了”,往往我给他的反馈就是怀疑,而没有正视他的感受,不管我怎么跟他讲道理,他就是不接受。书中提到“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往往遇到问题会与父母发生争执与矛盾,因为父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没有理解他们的感受,也就是没有产生共情。书中提供了四个帮助孩子面对感受的四个技巧:1)全神贯注地倾听;2)用“哦、嗯、这样啊”等来回应他们的感受;3)说出他们的感受,比如“这件事让你很生气对吗?;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比如孩子闹着要吃糖时“我真希望我能立刻将糖变出来给你吃”。所以如果下次再遇到我家孩子跟我说要抱的时候,我会这样说“看来你确实很累了,要是我们此刻有个滑轮车多好啊”。
今天晚上公婆在阻止他在沙发上跳来跳去,我试着用共情让他说出感受,“宝宝,你在沙发上跳来跳去感觉很开心对吗?”,得到他的肯定回答后,我再说“要是它是蹦床就好了”,他说是啊,一开心就去玩别的了。通过小的运用,发现孩子的感受被大人说出来后心情是不一样,我想这就是共情的力量。同样,共情能力同样适用于职场沟通等,当有同事像你大吐苦水时,表达出他的感受比评判、建议都要效果更好。
孩子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对于孩子不正确的行为却要加以限制,比如孩子生气打人,“我知道你很生他的气,你可以用嘴巴告诉他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
书中不仅有插画案例还有大量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与应用,我觉得这点很好,可以帮助父母更好的学习。明天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