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心
出社会的这几年积累了不少情绪,我向来不知道有什么用,只是无端的对着树木、酒精和朋友去倾诉,可是时间一久就会发现有一些然并卵的意味。
人自来有七情六欲,活着一天就没有办法完全去除它,遁入空门的人也并不一定可以完全杜绝。至于我们普通人,既要尊重这些情绪,又要善待它。情绪的出现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它不仅表明了你内心活动的激烈,生命力的顽强,同时它还可以为我们创造许多不同的东西。比如说音乐家会刻意去寻求一些情绪,这样可以融入某些音符;比如设计师会特意去某些地方感受不同的设计,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灵感;比如演员会特地去某些场景,学习感受它们的生活气息,从而更好的融入自己的情感。一个人的才能很重要,但往往有些独一无二的东西是夹杂在人的情绪中,我们无法百分百的感同身受,但却可以借助其他的方式去感知。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差不多就是这样了,但可能我们对自己的感知只是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当我们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我,我居然可以做到这些。因此结论就是,小说是一种探究内心自我的一种工具,把自己的情绪融入其中,看看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也是一种自我认识的过程。当然探究自我的方式并非只有写作,还比如演戏,我很喜欢一个演员张筠甯说的话:演员其实就是一次次的探究自我的过程,我在每一次表演都是用我最大的热忱去完成它,这样我才能感受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
从前的岁月,我很害怕去读小说,因为它太过于人性,它揭示了许多我不愿意去相信的事实,可岁月更迭,那些曾经读过的内容在生活中开始频频应验。那时的我太过于沉迷于现实的生活,认为小说的虚构都是无用的。大学的时候,每每望着图书馆里的书就开始望洋兴叹,这么多书得读到什么时候,还都是虚构的,算了吧。若用一种虚幻的观念去理解,什么是真实呢,难道你活着就是真实的吗?你怎知道自己不在另一个空间里看着这个自己呢。于是这种想法破除了我不愿看小说的初衷。真正让我觉得小说是一种我可以用心去倾注的想法来源于几本书,其中有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朱门”、“风声鹤唳”、“苏东坡传”等等。这几本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都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事迹。比如在“京华烟云”中写道木兰和立夫一起爬香山时,木兰问:你喜欢圆明园的什么景色。立夫眺望远方回答说:最喜欢断壁残垣。作者其实去过很多地方,比如香山、圆明园、玉泉山、泰山等等,而泰山在小说中也有涉及到。或许是在京生活过,作者对于北京许多景物的描写让自己感觉很亲切。这样一下子拉近了自己的感受,小说不再是一种很遥远,只可意会的东西了。总之是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算是一种只对现实生活的认可的一种妥协吧。当我看到这些小说的内容时,心中感慨若能够像作者那样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将自己的生活情感融入进去,那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哪。当然不能说的那个高尚,最初的本意还是想通过写作获得收益,是生活的不容易让自己的心中开始有了危机感,若能因此而一举两得,那么也不枉自己的一番坚持了。
在还未开始写作之前就给自己这么一堆的理由,实在是因为我这个人总是容易想的太多,行动差的很,但如今的形式又让自己深感危机四伏,若没有第二份收益,怕最后这点激情也会被生活给吞噬掉。因此此篇文章作为写作生涯的开头就显得有意义了,至少在迷茫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自己的初衷是什么样。写作之人有一个好处在于,它可以坦白自己的内心,直面生活的惨淡。写出让自己心仪的文章,让读者满意的作品。同时可以借此可以让自己坚持下去,获得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