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核心无它,便是“满足”二字。说起来简单,可真正做到的父母,又有多少?听晓霞院长的课时,我总在反复叩问自己:你做到了吗?答案始终模糊。
我能确定的,是自己可以保证物理上的在场;但那份滋养心灵的精神之“奶”,我真的能充足给予吗?
这几天读《奶蜜盐》,过往的片段不断浮现,让我看清自己情绪上的短板——不够稳定。于是养育孩子时,遇到不如己意的事,我很容易情绪爆发。如今才明白,这对孩子的伤害有多深。大宝有时情绪不稳,多半是受我影响。她小时候,我从未想过要学习如何做父母,全凭本能与主观臆断去“照顾”,表面看或许算“尽责”,可读过书后才懂,那样的“称职”不过是自欺欺人。
那时生活诸多不顺,心情郁结,又因自卑内向不擅表达,所有情绪都压在心底,只化作一张阴郁的脸。想来,那么小的大宝看着我,心里该是何等恐惧?
我在父母身边长大,他们爱我,可我最终的精神长相,却像个缺爱的孩子。回溯过往,这与成长环境息息相关。老家在农场,土地多,父母没日没夜地劳作,劳动量远超常人,除了保证我和弟弟的吃喝,再无精力给予额外的关怀——那个年代的家庭,大抵如此。在劳动的重压下,记忆中父母的争吵从未断过,我便是在对争吵的持续惊恐中长大的。
小时候总爱跑到离家有些距离的村子玩,常常因为想跟伙伴们多玩一会,会在饭点的时候在别人家蹭饭。久而久之,竟养成了看人眼色的性格。
带着这些成长留下的“疤痕”走进新的家庭,我才后知后觉,自己给家人带来了多少伤害:对配偶隐忍不发,只用脸色传递怒气;一屋子的阴郁,成了大宝童年里挥之不去的底色。
可《奶蜜盐》像一面镜子,照见过往的同时,也照出了改变的可能。我要开始学着梳理情绪,试着对家人坦诚表达,虽有不适应,但要努力去做;面对孩子,我不再只盯着“做得对不对”,而是先蹲下来问一句“你需要什么”。那些成长的疤痕或许无法消失,但它们会提醒我:别让孩子重复我的慌张。
养育的本质,或许就是一场自我救赎——用现在的觉醒,去修补过去的遗憾,给孩子一份稳稳的、看得见的爱。先满足,再引导。而这,便是我往后要踏实地走下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