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桂红
一直怀疑自己很感性,这对于一个校长来说不是好事。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泪点很低,低到每次参加人家的婚礼都会泪水涟涟。
今天美玲和陈帅结婚了,要我作证婚人。浪漫的舞台,热闹的人们,喜庆的氛围萦绕着每个人,大家见面客套问好,喜笑颜开,一切都被祝福和幸福包围着。我也不例外,但随着舒缓的音乐的响起,当一位老父亲把如花似玉的闺女的手放到帅气新郎的手心时,感恩父母的、分享成长幸福的、恭祝开启新生活的、喜极而泣的泪水喷涌而至、决堤而出。我想掩饰,但无法控制,一波未平一波未起,新郎的铮铮誓言、新娘的感恩回忆、敬老唤老的改口敬茶、内亲的声声祝福和深情表态(娘家的门永远向你敞开)让在场的每一个人被幸福和感恩缠绕着、被敲击着、感动着!
回想这些年参加过的婚礼,主持的、主婚的、证婚的、作为来宾代表讲话的,见证过的还真不少。而每次不管作为哪种角色参加都会被感动,都会喜极而泣。我想这应该不是因为我感性、不是因为我泪点低。而是这种仪式感触动了心灵深处的柔软。而这种柔软应该常常被触动,对成长路上的人们是一种反思和鼓励!
说起仪式感,人们最常喜欢引用《小王子》里的那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是会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是我们对庸常生活的复仇。
人们为了某个发光的日子某种仪式也许要规划设计若干年、要努力奋斗若干年。像我的婆婆为了娶媳妇,栽了十几年棉花,弹了七八床棉被,积攒了一大袋洋面手巾和涤纶布料。这些东西我到现在还留着,也许没有什么用,但留着睹物思人,看着这些东西就想象得到我婆婆对娶媳妇这件事情多么的重视,我要是有幸能与她相处将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每每想起这些,我只能望着她现在居住的山头祈祷太阳升得早一点落得晚一点,让温暖的阳光给另一个世界的母亲捎去我的规划和思念!
所以每每参加婚礼时我会容易被感动也源于婆婆及家人对这种仪式的重视。那是一个举国同庆的日子(10月1日),那时候的丈夫刚参加工作没几年,家境寒暄,但他倾其所有帮我买了步行街上最贵的嫁衣,东拼西凑组建了一个车队,顶着种种压力把我迎娶进门,按照当地习俗拜天拜地拜长辈、红烛鲜花耀洞房。遗憾的是婆婆没有熬到参加我们的婚礼。但仪式上那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文化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思想里。
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平淡而又现实的,走进婚姻意味着一个新的家庭的诞生,而对家庭寄予着丰富的社会重托。走进婚姻意味着走上新的人生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将担任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媳妇)、父亲(母亲)等诸多角色,而做好这四重角色正是我们当好老师的前提。我们只有把恋爱时期的浪漫和激情,在婚姻现实和物质生活中,一直保留下去直至永远。才能鞭策自己不断地成长,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以后不要再怀疑自己不理性,能被仪式唤醒的人是活着的人,能创设仪式唤醒众人的人是有境界的人。
教育人也应该要有仪式感的意识,争取在人们成长的路上唤醒更多沉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