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共读的第三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绘本阅读知识拓展”。
昨天,我们通过解析绘本本身内容,发现作者在绘本里做了很多设计上的留白,比如故意省略了地下部分的文字描述,比如故事情节中的昼夜变化等等。老师的讲读示范视频中,也可以发现父子之间大量的对话,而不是老师一个人纯粹地念白。
通过以上两个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绘本阅读的两个最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本阅读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留下空间让孩子自主挖掘、锻炼探索和思能力;第二个特点是,绘本作为亲子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质就是创造话题,促进亲子交流,发展孩子的沟通能力。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读绘本的过程中,我们教给孩子的,是阅读的趣味性、求知性和无限性。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三大法宝:讲演、提问和表演。
第一个法宝,讲演引发兴趣。
请大家先来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老师在台上讲课的时候,什么样的状态最能吸引你听讲的兴趣?是照本宣科地念课文,还是声情并茂地描述一个故事?我相信一定是后者让你更感兴趣,更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进而让你更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甚至让你喜欢上这一门学科。
在几十年前,有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艺术表演形式,叫做拉洋片。它的形式是这样,表演者在画框里准备好剧情需要的图画,一边讲解剧情,一边抽出图画。随着表演者的讲述,画框里的图画也跟着变动,整体的效果就是一种简单的动画。这项表演中,演说人负责用夸张的表情和表演,声情并茂地描述画面内容,图画则提供视觉体验和情节想象的基础,整场表演可以带给观众丰富的阅读体验。你没有听错,我说的是“阅读体验”。拉洋片本质上也是一种阅读行为。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绘本阅读中,干巴巴的念白抓不住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常常会觉得孩子怎么看着看着就走神了?是不是他不爱阅读、不喜这类安静的行为?其实,这只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方法不合适。
儿童的大脑在12岁之,一直处于高速的发育状态,这一时期他们建立学习经验需要丰富的外界刺激。有三个要素非常重要,分别是真人、图像和语言。儿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一边感受到人的联结、一边看到事情的发生、一边听到语言对事情的描述,丰富的感官刺激帮助大脑神经元快递地建立,经验得到发展,表现出来的就是各种能力。
早期教育专家提出过一个非常有成效的建议,在0-2周岁,孩子还没有语言行为的时候,父母就可以一边给他换尿布、一边用语言描述自己手里的动作。比如,宝宝,爸爸现在把你的尿布脱下来了;看,这是一个光滑的小屁股;现在我展开一个新的尿布,把你的屁股放在这片尿布上;好了,现在你又是一个干净可爱的小宝宝了。上面描述的这个过程,养育者本人、手上的动作、嘴里的语言,是不是对应着真人、图像、语言三要素?
现在我们把这三个要素也放到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什么呢?分别是,养育者的全程陪伴、绘本本身提供的图文线索,以及养育者提供的丰富语言信息。我们可以把每一次与孩子的绘本共读,都当做一次“拉洋片”表演,把孩子看做我们的观众,那么作为表演者,利用语气、表情、动作深深地抓住观众的心,就是我们的本分了。
第二个法宝,提问引发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提问是知识的助产士。他最擅长的,就是通过问问题,让对方产生思考、提升认知。我们通过问题,也可以帮助孩子把思考的过程显性化,让他调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形成思维的整合,而思维整合能力正是人类特有的大脑功能。经过长期的提问训练之后,你会发现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会有飞跃式的进步。
但是,提问也算是一门艺术,不恰当的提问方式会引发对方的反感,甚至会直接终止谈话,相信这一点我们都有过经验。所以,在阅读中如何提问,才能既锻炼孩子,还不让他反感呢?下面,我提供给你四个小技巧。
技巧一:把握提问的节奏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对孩子发起连珠炮式的提问,结果就是这样的方式大大超出了孩子的接受程度,反而引起了抗拒,不愿意回答了。一般而,刚开始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适合每个页面提出一个问题,最好是指向事实性的问题,比如画面上有什么、主人公看见了什么、这幅图上发生了什么,这样的简单问题。是随着阅读习惯的养成,孩子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再将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延伸到指向观点的问题,比如《不开花》这本书,可以问:你觉得小熊真的知道哪里搞错了吗?
技巧二:根据孩子的反应来提问。有父母反应,怎么问孩子都不回答,或者干脆岔开话题。这个时候,可以借助第一个技巧,反思我们的提问是不是太多、太深、太笼统?我们可以试着逐级降低问题难度,直到找到孩子愿意回答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家长随时观察孩子的反应,评估孩子是否有能力、有意愿回答这个问题,再依据反馈组织新的问题。
技巧三:封闭式和开放式提问相结合。封闭式提问就是前文的指向事实的提问,答案都是有确定答案的,通过观察就可以得出,锻炼基于事实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开放式提问则是指向自己观点的提问,需要孩子整合自己的经验、规则和场景特点进行推理,锻炼的是孩子的思考、分析能力。
根据自己宝贝回答问题的水平,家长可以先从“是什么”这类封闭式问题开始,逐渐过渡到“你是怎么想的?所以会怎么样呢”这类开放性问题。
技巧四:答错会怎么样?不怎么样。
不论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的问题,孩子只要敢于回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哪怕是基于事实的问题,由于认知水平不足,孩子也是有可能答错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回应:“你是这样想的呀,能告诉妈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吗?”这样的问题把孩子的思考过程显性化,看他的思路是怎么样的。或者干脆表达我们自己的思考过程,“妈妈有不同的想法哦,我看到这里的图案是这样的,这个特点符合鸭子,所以这是鸭子”,用语言说出我们自己的思考过程,以此示范,让孩子学习。
以上的四个技巧,每一种单独列出来都可以产生大量篇幅的探讨,这里就不再展开讨论了,我们说说下一个法宝。
第三个法宝,玩闹引发应用。
你相信吗,玩是孩子最本能的能力?一个孩子,你不给他任何玩具,他也会本能地蹲在地上看 蚂蚁、数石头、捡树叶。其实,玩耍本身,就是整合经验、模拟情景的能力。那么,从绘本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是否也可以通过玩,转化成一种直接经验呢?当然可以,下面我还是为你带来三个玩闹的小技巧,帮你和孩子玩起来。更重要的是,在玩的过程中,帮助孩子调用经验、形成系统化的能力。
技巧一:从接受到使用。
阅读绘本其实是知识和经验的输入过程,这一环节,孩子主要是知道了一件事是怎么发生的,但是他可能还不知道如果自己面对同样的情景该怎样做,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抓住类似情景,把绘本表演出来。比如我们读到一本关于刷牙的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就可以在生活中演出来。
情景触发式。在孩子刷牙时,我会提问他:“哎,你说说,你的嘴里是不是也有牙齿大街呀?哈克和吉克是不是在你的牙上钻洞呢?”接下来你就会发现,孩子把自己代入情节,并且模仿书里的方法,使劲儿刷牙了。
自发模仿式。玩得多了,孩子会在这些情境下,自发地进行模仿。比如吃饭之后,他会突然凑过来:“爸爸,你看我嘴里,哈克和吉克还在吗?”
刻意表演式。也许有一段时间,孩子就是抵触刷牙,那我们就可以刻意地模仿嘴里的小坏蛋,“哈哈,小朋友我是哈克,正准备在你牙齿上钻洞呢”。也可以反过来,邀请孩子扮演反派,看看他是怎么搞破坏的。结束之后,孩子的体会也是很深刻,会主动去保护自己的牙齿了。
技巧二:以绘本为基础的创作。拿我们本期的《你为什么不开花》为例,地下的兔子剧情线,就是我们再创作的素材。书里面没有给出具体描述的部分,都是我们的创作空间。最简单的就是我们昨天的讲读视频中这种看图讲故事;当然我们还可以脱离绘本,让孩子想一个新的结局,或者干脆自己拿出纸笔,简单画出来续集;还可以仿照故事形式,变换里面的人物、物品,用同样的逻辑脉络创造一个全新的绘本故事。比如《好饿的毛毛虫》再创作变成《好饿的大狗熊》之类的。
技巧三:利用绘本进行全科教育。
绘本中也会隐藏很多科学知识。我们共读的《不开花》里,兔子群居,以及开饭时,外界环境是夜晚,这一点是符合野兔夜间进食的习性的;同时,我们看到小熊照料胡萝卜使它慢慢长大,也是自然植物方面的学科知识。家长们在反复讲读一本绘本时,每次可以重点指出其中一条或几条相关知识,潜移默化地丰富孩子的知识面。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
关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就像爬山,阅读的进与退是一个不断拉扯的过程。也许今天我们的孩子表现得非常爱读爱回答问题,过几天又不想看或者不回答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营造好阅读氛围,给孩子美好的体验,用体验来自然吸引他们走入阅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