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循着岁月流逝、地点变迁,唯有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日日坚持跑步的所见所闻、所惑所思最是真真切切:1982年秋,开始职业作家生涯之际,也开始长跑。此后近30年,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日本的村上市参加铁人三项赛,到踏上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永远奔跑。
今天,谈及跑步,几乎是一个时尚的话题了。君不见,商界大亨、职场精英、文艺青年,都甩开了膀子、迈开了腿,加入到跑步者的行列中。我的朋友圈中,有个专门晒跑步的讲师朋友,他的家在加拿大温哥华,工作区域主要在大中华区和北美。那遍及世界各地的形态各异的跑步轨迹,那朝阳喷薄而出之时,或夕阳渐入西山之时,孤独一个人奔跑在天地之间的姿态令我非常感动。
对于跑步,我也不算一个完全的门外妇。从2014年秋天,开始每日的运动健身,期间我也尝试过慢跑。终因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在医生的劝阻下放弃了跑步,同时放弃的还有早在五年前就列入遗愿清单的登山计划------人生追梦需趁早,莫到中年空悲切。虽说不能跑步了,但是对跑步的兴趣却更加浓厚了,这也许是一种心理补偿?至少我知道,这一切,奠定我了与这本书相遇的缘起。
今年初,一本听说已久的书被先生收入囊中------《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春树著)到此为止,可以说能够买到的村上先生的作品中译本都齐刷刷地排在了书房的书架上了。爱跑步的人多了去了,但是跑着跑着居然跑出了一本书,而且起了如此奇怪的书名,这还真是令我钦佩又好奇。
最初,村上春树吸引我的不是文字,而是他的特别的经历。从照片看,这个已经接近70岁的日本男人应该是从未英俊过的,那模样颇有点任何一个中国城市里都能见到的中年大叔的样子。这个来自岛国的大叔的经历常常被人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大学毕业,开酒吧,挣扎求生之余,写小说,出版了两本后,专职写作,高产且畅销,婚姻稳定、无子女,喜爱猫、执着于跑步。没错,这些描述基本属实。但,问题是缺乏足够的细节,故而少了很多打动人的力量。
无数人的成功故事变成传奇或者传说后,就如同村上春树的故事一样,只留下了些许语焉不详的信息,而流失掉了鲜活的细节。这就如同海滩上的被烈日烤干的海蜇,变成了类似于胶皮般的存在。干货虽好,但是吃的时候毕竟还是要进行水发,以求尽可能还原其本来的口感和营养。虽然,无论如何,水发的干货都无法和鲜货相提并论。
对我而言,《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也许就是一本干货还原鲜货的书籍。这本书记录了村上春树在世界各地奔跑的心路历程,期间有对自己人生轨迹的回望、有对写作生涯的反思、有对生与死的思考。那熟悉的村上风格的不动声色、清淡如云的低语浅唱、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执着、勤奋、谦卑的写作者的灵魂。
一、人生追梦需趁早------尽早确定人生的使命和愿景
村上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戏剧专业,大学毕业后,便和妻子举债开了一家爵士乐酒吧。1978年,村上近三十岁时,才渐渐收支平衡,“好歹算是爬过了人生中的一段陡峭台阶,来到了一个稍稍开阔些的场所,已然逼近了不能再呼为青年人的年龄,竟然下定决心:写小说”于是动手写了,这便是获得了新人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之后,他又写出了第二部长篇小说《1973年的弹子球》。又过了三年,1981年,村上渴望写出一部气势恢宏、内容坚实的小说的心情越来越强烈,于是深思熟虑后,“尽管有些不好意思,还是毅然决然地关闭收入颇丰且赖以生存的店铺,打着“小说家”的旗号生活下去。”于是,第二年出版了《寻羊历险记》。籍此,村上觉得找到了自己的小说风格,并知道了自己体内沉睡着未经挖掘的矿脉,也坚定了信念-----“如此下去,日后我也能当好小说家。”
如此坚定的选择一定是来源于内心的笃定,而内心的笃定则来自于对自己天赋特质潜能的自信。这甚至也包括选择跑步作为小说家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因为跑步比起其他运动更加适合他的身体特质和性格特点。没有热爱,怎能坚持?
村上主动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决然地一条路走到黑。他的选择也许并不具有可复制性。但是,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依然可以扪心自问:
问题一:我是否也发现了自己的矿脉呢?
问题二:即使我发现了自己的矿脉,是否敢于放弃唾手可得的安稳、孤注一掷地开挖自己的宝藏呢?
问题三: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鱼和熊掌兼得?这种首鼠两端的想法,是否最终令我虚度了唯一的一次生命呢?
二、才华+集中力+耐力=成就
关于小说家的资质,我听过很多成功作家的分析。王安忆认为30%靠才华,70%靠努力。成就斐然的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早年认为是70%靠才华,30%靠努力。但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学习并取得过MFA(Master of Fine Arts艺术硕士)后,她发现了写作也是可以进行训练的技能,她认为才华最多占50%,专业训练占20%,努力占30%。
被称为“诺贝尔文学奖常年陪跑者”的村上春树在本书中也有分析。“若论小说家的资质,最重要的首先是才华,其次是集中力,再次就是耐力。”才华就无需赘述了,所谓集中力就是将有限的才能汇集,倾注于最为需要之处。“所谓耐力,假如集中力是屏住呼吸,耐力就是一面屏气,一面学会安静徐缓的呼吸,得一面屏住呼吸,一面继续呼吸。”
村上认为才华是前提条件,但同时认为才华于质于量都是难以驾驭的天分。“且像舒伯特、莫扎特那样将丰润的才华在很短的时期汹涌澎湃地使光用尽,然后戏剧般逝去,化作美丽的传说,这样的活法固然极具魅力,不过对我们大多数人却不具参考意义。”
而集中力与耐力则不同,可以通过训练于后天获得。写作长篇小说是一种体力劳动,需要巨大的能量。人格的成熟可能弥补才华的衰减。一般水平上下的作家,可以从年轻时努力增进膂力,也可能邂逅深藏于自己内部的才华。所谓的幸运,追根溯源,恰恰是通过训练养成了足够的膂力,深挖坑穴成为可能。跑步给了村上写小说的许多方法。从不间断的坚持跑步,令村上满足,也令村上对自己的作品很满足。“作为一个不完整的人,一个有局限性的作家,我走过了充满矛盾、毫不起眼的人生旅途,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村上选择了早九晚五的安稳的工作,每日乘着拥挤不堪的电车去开无聊的会议,无论是如何有集中力和耐力,恐怕是体内再丰富的矿脉也会在岁月的蹉跎中永不见天日。
村上的经历似乎也印证了“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的论断。他的集中力和耐力,使得他的矿脉得以开掘,并成为其文学成就的关键因素,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吗?
三、自律是人生最尊贵的标配,是一切成就的基础
1982年《寻羊历险记》写完不久,村上要直面如何保持身体健康的问题,正式开始了每天的跑步。于是,从三十三岁,也就是耶稣受难的年龄开始了坚持了近三十年的长跑者生涯,“并且正式站在了小说家的出发点上-----虽然为时已晚。”
村上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两次至关重要的长跑经历,一次是1983年7月18日,34岁的他以3小时51分的成绩,首次在马拉松的发源地希腊马拉松市完成了全程马拉松。另一次是1996年6月23日,47岁的他以11小时42分钟,完成了在日本举办的佐吕间湖100公里超级马拉松比赛。期间,各种身体和精神的痛苦、折磨、顿悟都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看似轻松的数字背后是这个低调而深沉的、在生计尚未有着落的时候就打定主意、破釜沉舟也要以写字为营生的男人最震撼人心的宣言:我是我人生的设计者,我决不轻言放弃,我是一个死磕到底的人!村上说过:“跑步对我而言,不独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有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的确,具备文学才华只是成为优秀作家的前提,热爱并投身于创作,也可以视为是一种充满激情和勇气的践行。是的,没有热爱,无法坚持;但是仅仅有热爱而无顽强自控力,极少有人能够抵达峰顶。正是这数十年如一日的严格自律、顽强坚持,才让才华绽放、梦想成真。
我想对于村上而言,长跑和写作是一个事情的两个侧面。写作就是一次思想和心灵的超级马拉松长跑,而长跑则是一段无可替代的与自己灵魂独处的时光,是用一个人用脚步在大地上的恣意书写。在这个意义上讲,村上是一个可以学习和复制的标杆。他是自己人生故事的编剧、导演和演员!
四、保持初心才能遇见真我
村上似乎是一个很低调的作家,一生守着发妻、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没有任何惊天动地的新闻。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不断,且风格多变。
这本书2007年完成,时年村上春树58岁,这是他的第一部只写自己的作品。从中我分明嗅到了一种夹杂着坦诚、谦卑、满足、喜悦、安详的洞悉人生真相的意味。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的灵魂才会散发出来的淡远的陈香。
比起中国的很多张牙舞爪的作家,岛国的村上仿佛是一个隐身人,他把自己放逐在都市之外,却用一支笔,精微而又伤感地刻画出来现代人最深刻地生存困境。他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个出世者,同时,他又是一个热烈的参与者和入世者,只不过他入世的方式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他说“假如有我的墓志铭,而且上面的文字可以自己选择,我愿意它是这么写的:
村上春树
作家(兼跑者)
1949—20**
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是的,他是一个行者,一个保持了真性情的行者。在世间的多数人或人云亦云、或削足适履、或纠结彷徨、或揽镜嗟叹的人生活法中,他始终如一地保持了那份宁静、安详,我想这大概是源自于他从29岁就发现、并保持了一生的那颗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