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写出了千百年来老百姓过年的欢乐气氛,浓厚的过年味道亦跃然于诗中。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每个中国人,不管大人小孩,不管身处何地,想必都对过年有着浓厚的记忆,有着无比的期盼,有着美好的祝愿!
过了腊八便是年,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是过完了年。我的老家在苏北徐州的一个山村。我的过年记忆更多地是停留在20世纪80、90年代。在那个年代,生活条件相对贫穷,平时很少吃到荤菜,所以农村娃们特别期盼过年能吃到美味大餐。
儿时的我对过年的日子只有大概的记忆,好像总喜欢掰着手指头倒计时。临近春节前的一周,家家户户开始切剁饺馅,开始准备包饺子了,好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大年三十,写春联,是我们小孩子们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我和两个姐姐凭着在学校里学的“三脚猫”的书法功夫,在春联纸上挥斥方遒。根据家乡习俗,春联纸有三种颜色:红色、黄色、蓝色。如果有本族亲人在这一年里去世的话,需用蓝色的春联纸;如果有本族亲人在去年去世的话,需用黄色的春联纸,以表达对过世亲人的悼念。
除了春联之外,我们还会写很多小“福”字,和“青龙”、“白虎”字等。那时没有胶水,我们用稀饭中的米粒和着水,或是用面粉和着水作为胶水使用。贴好春联,我便把那些小“福”字一张一张地贴在床腿、桌腿、家具等上面,把“青龙”贴在压水井的井肚子上,把“白虎”贴在石对窝子上,仿佛要让家里的所有家当一起感受过年的福气!
贴好春联,放完鞭炮,我们便吃午饭了,午饭好像一般以水饺为主。
下午时分,山村的上空便飘起炊烟袅袅,很多人家开始烧起油锅,炸起过年的必吃食品——“炸果”(乡音za guo)啦!它是用面粉做的面皮,撒上些芝麻,然后放在油锅里炸,又香又脆。它承载了家乡农村娃对过年美味食品的经典记忆!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主人们总会拿出炸果来招待来客。虽然现在家乡的生活条件好了,过年吃的零食也渐渐和城里人的零食“接轨”了,但每到过年时,我们总会想起它的味道!我想,它在给我们这一代人的过年记忆中是经典的、不可磨灭的存在。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想必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但这毕竟是想象中的,其实乡下很多家庭的年夜饭有几个大鱼大肉的菜就很好啦。因为没有比较,所以有多少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顿年夜饭承载了我们对一年中美味大餐的全部想象,我们也为此而感到非常地幸福!大餐之中,红烧鸡块(徐州菜系中叫“地锅鸡”)是我的最爱,从小吃到大,百吃不厌。为什么这么美味呢?除了好的食材,还有柴火的火候和家乡的味道!
晚上,大人们多是守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那个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山村,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渐渐地也都有了电视机,所以能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也是一种时尚,也是农村人一道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而对于孩子们,特别是男孩们来说,最开心地莫过于放鞭炮了。伴着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便去放鞭炮了。家乡的鞭炮好像只有一个牌子的,叫“大地红”,名字也是起得很响亮。一支鞭炮长约3厘米,导火线长约1.5厘米。它的燃放速度飞快,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农村,鞭炮的款式也是很有限。所以对于喜欢放鞭炮的孩子们来说,只要有鞭炮,都不会轻易放过。为了解决导火线燃烧迅速容易炸到手的问题,我也采用了自认为比较聪明的办法,即把鞭炮放在纸上,然后去烧纸的一角,等纸烧到导火线时,我已经站在远远的地方静候它的绽放啦!或者是用纸给导火线增加长度,这样也就不用担心炸到手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们几乎是起床后便要去拜年。记得最早的一次是在我大概五、六岁的时候,怀着对压岁钱的美好期望,我毕恭毕敬地来到爷爷奶奶家,还记得,从大门走到堂屋门前大约有20多米的距离,来到堂屋门前,双膝下跪,磕了个响头,给爷爷奶奶拜年啦!爷爷奶奶给了我五元压岁钱,这是我印象颇深的一次最具有历史感的压岁钱记忆。月有阴晴圆缺,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奶奶因脑溢血而较早地离开了我们。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是奶奶给我留下的不多的印象之一。
农村娃的过年期盼可能不是一件新衣服,而是元宵会上买一个自己喜爱的玩具。添件新衣服可能比较奢侈,而用自己不多的压岁钱在元宵节集会上买一件喜爱的玩具则是比较现实的。元宵节那天,一般我们会上半天的课,然后中午放学后,便可以去步行四十分钟后的东集(该集市的名字为吕梁集市,因地处家乡的东面,故称之为“东集”)。集会上人山人海,小摊贩吆喝声此起彼伏,各式玩具琳琅满目。那时的农村娃也不知道城市的商场和超市是什么样子,那时的集会便是我们一年一度期盼用压岁钱买到心爱玩具的胜地!一直到现在,家乡的元宵集会依然是那样地令人期待!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期许!很多在外打工的人们通常在赶完元宵集会后才收拾行囊,带着家乡的过年记忆去奔赴远方的城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对于过年,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专属记忆。但这份美好的过年记忆却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岁月如歌,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东西在变,比如过年的美食更加丰富,过年的活动方式更加多样化,但那份对过年的美好祝愿和对亲人最真挚的祝福永远不变!
正如2020、2021年这两个春节,因为新冠疫情防控所需,很多中国人包括我们都不能回乡过年了,但只要有爱在,在哪都是过年!
正所谓“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惟愿祖国母亲大爱无疆,山河无恙!惟愿家乡父老寿比南山,幸福安康!
姚栋
2021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