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其实并不难理解。但是对“致良知”一说,尤其是心即理,天然的良知一说,我一直很不理解。
我不大相信,人,生来便把良知作为标配。这良知,大概离不开一个人的家庭、学习生涯,以及见过的人、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受过的挫折、取得的成功等等。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良知该是后天习得的。并且,每个人的良知也应该都不同。
如果良知不是标配,那么后世为何如此推崇心即理之说。且阳明先生立言立功立德如此成就难道只是特例吗?是不是我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呢。我想我的理解肯定是不够透彻的。但是,我也并不认为良知来源于后天的想法是错的。
今天看了一部作品,讲解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我突然有所得。
阳明先生悟道那一刻,与孔子、孟子、朱夫子、陆九渊等先贤对话,要他向内求,问心,问仁德之心,才悟得吾性自在。才悟得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一个念想倏然闪过。首先,阳明先生悟道求道,心谈之贤者皆为儒家巨擘。其次,阳明先生本人是儒家学问学的极好的。而其父亲更是状元。再者,年少格物的方法论也是儒家的方法论。所以,阳明先生的良知,该是儒家的良知。但,用到知行合一的方法去实践,更加有效的发挥儒家的理论之优。而非就事论事、形而上学、形式主义。
朱夫子讲存天理去人欲。有人反对,觉得不能去人欲。我觉得反对的人虽有其道理,但多半也是学傻了。去人欲是去掉私欲私利,而不是把吃喝拉撒的基本欲望都去掉。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也是要去私欲的。
人心像一面镜子,私欲是镜子上的斑驳。去掉私欲,才能让心贯通天理。天理是人的理,你信儒家,天理就是儒家之理。你信道家,天理便是道家之理。无论哪家,都要去掉私欲私利,用良知纯粹的去践行。便能发挥出这道理本身的奇效。便活的自在,超脱,不枉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