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再多不如想好一件事
职场人很多都喜欢“虚假繁忙”,也就是说为了避免高质量的思考,而宁愿沉浸在盲目而简单的忙碌之中,这样看起来非常勤奋对不对?
但实际上,其实是非常错误的认知。
有些时候,“勤奋”的人就未必能成功。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一群黑蚂蚁进行了研究。
他们把蚂蚁分为三个小组,每组30只,观察他们的行为。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工作,寻找、搬运食物,但是却有少部分蚂蚁好像整天无所事事一样地东张西望。
研究人员在这群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把这群蚂蚁称为:懒蚂蚁。
然后,断绝了整个蚁群的食物来源。有趣的是,这时候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突然都不知所措了,而那些“懒蚂蚁”们却挺身而出,带领蚂蚁们向他们侦查到的其它食物转移。
原来,这些“懒蚂蚁”们看似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但他们其实是在侦查和研究,不断探索新的食物来源。
当整个组织遇到食物危机时,他们立刻就能扮演重要的作用,带领大家度过危机。
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懒于杂务,勤于动脑。
在企业管理中,然而很多领导喜欢用那些看起来非常“勤奋”的人,而不善于用“懒人”。
比尔·盖茨经常引用这样一句话:
我通常会分配懒惰的人去做艰难的工作,这是因为他的懒惰会促使他去寻找简单的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
对“懒蚂蚁效应”很多人有个误解,觉得是因为“懒于杂物”,所以“勤于动脑”,越懒越聪明。
其实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勤于动脑”,所以无暇顾及其他,才会“懒于杂物”,不能颠倒因果。
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的衣柜里,有十几件一模一样的灰色T-Shirt。很多人感慨,说就是因为他懒,甚至懒到连衣服都懒得换,所以成功了。
其实相反,是因为他勤奋,勤于思考,至于每天穿什么衣服这件事根本不在他思考的范围之内,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同样的道理,那些看上去无所事事还有点闲的人,有可能人家和你想的根本不是同一个频次的问题。
最近看过一篇猎豹CEO傅盛写的文章,里面有几段话饶有兴趣,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下:
在今天勤奋依然很重要,但聪明的勤奋才是关键。这个时候,要求我们想清楚,行业里的大风在哪里,并做出预测。
因此,你的脑海里,必须有一个对行业越来越清晰的认知:
哪里已经是过度竞争,哪里刚兴起却没人察觉,三四线城市网民的不同在哪,互联网与哪个行业、以哪种形式的结合会有机会等等。
我们需要在这样的大格局下,在过去积累的认知红利之上,重新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制定战略的新打法。要去更大的空间,寻找新的破局点和机会。
就像雷军说的那样,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有时候那些看起来非常勤奋的人,迟早会被比他们更不要命的后来者居上,与其如此,
为什么不尝试着用“更勤奋的思考”来避免高成本的竞争,从而降低失败概率?
真正的高效工作,是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防止问题复发,这样的过程,而不是做完一件继续重复重复,这样的过程其实只是浪费时间。
因为任何不带思考的过程,永远都是一种看似努力的偷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