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章中,苏霍姆林斯基对于知识这个概念进行了讨论。
他讲到,知识并不是一种只需要储藏在记忆里的东西。
我想着也就是在提醒我们--并不能够说一旦老师要求说出这个知识点,这个孩子立马能够把知识给倒出来,就证明这个孩子是已经掌握的知识,拥有了能力的学生。
并不能说孩子把某个单词熟练的认读了,就是已经掌握了单词,知道了如何使用。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只有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了思想,激发了兴趣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称之为知识。
所以“死”的知识是不能够促进孩子的学习的。只有不断被发展深化,不断被运用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能够让孩子的学习更加容易。
但是又要怎么样让孩子做到这一点呢?
“在低年级,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
只有当这个词在儿童的意识里面活蹦乱跳,让孩子能够借助这个词去掌握知识,让“词”变成孩子的工具时,这个知识才能由“死”至“生”,才能够变成“活”的行装。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让孩子把词变成想要去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
我想这在英语学科上是十分适用的。当我们在教授孩子新单词和新知识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要求孩子死记硬背的把这个单词的意思记住,把这个单词的拼写记住。而是要让孩子更多的去运用这个词----在生活中进行表达,进行创造。我希望孩子能将我在课堂上所讲的英语知识、这个词的本身的语义和孩子在生活中的细腻情感联系起来。
我想这也是英语学习,为什么如此看重情景化教学的原因----如果孩子不能够用自己的思想把词表达出来,那么他们对词就会不敏感,如果他们对词不敏感、不关心、不想接受,那么这个知识是很难“活”在他们的大脑之中的。
紧接着他又说到了,为了要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也就是说,让知识变成活的东西,不能够是在学生已经获取知识之后,而是要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这个节点,从一开始就让学习成为一种思考的活动。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疑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继而才能够让学生,保持着脑力劳动的积极性。
这又与之前所讲的提问与兴趣恰好契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