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完一本书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像我一样,如果要罗列其中的重要思想一时半会还真想不出来。我们不像小时候那样在考试中会有一道题让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使那个时候我也不咋滴。所以有时候想我现在在写的东西是不是很可笑。也许你现在看到的并不是本书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只是我的理解。我还记得有一句话,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为年轻人(今年27岁),读这本书可能会有点早,这本书中译名叫《最好的告别》,英文名《BEING MORTAL 》。网上有人在讨论中文翻译是否曲解了书本的涵义,如果你对这比较感兴趣那可以去豆瓣看看别人分析。
在7月25日,我把这本书看完了,在最后的几章,也是作者即将完结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做了总结。其中,有一句话我非常认同,同时也分享给你:我们的工作是助人幸福。
作者作为一名医生,我想这句话的适用范围已经超越了他的职业。我想,它适合任何正当的社会工作。我们的工作归根到底都是在助人幸福,快乐。即便会有人站出来说,只是为了钱,为了生活罢了。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说,你的说法是对的,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越往上我们的追求层次越高,基本的衣食温暖不再是我们最主要的需求,自我实现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回想起来,在这本书中,阿图利用了丰富的例子阐述人类无论在如今科技多么发达的情况下,依旧是无能为力。众多难以描述的和难以治愈的疾病折磨着年老甚至还很年轻的人们。他利用数据清晰的为我们证明人在年老状况下的身体变化,和年轻时候相比,你会大吃一惊。你有发展自己变老的迹象么?
书中表明了一个观点在年老或时间不充足的时候,他们所表现的情况往往和年轻人或者普通人不一样。年老的人更加希望能够多陪伴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而不是尽力去寻找新的伙伴。年轻人,由于时间和精力充足,他们不会选择陪伴家人,亲人和亲密的朋友。一项实验证明,如果让他们进行选择,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陌生人,而之前熟悉的友人,这也是很多年老的教授和长者给很多年轻人的忠告:珍惜眼前人,认真活好每一天。
而在另外一方面,其实作者更多的也在探索医生的职责问题,众所周知,医生的职责在于救死扶伤,然而作者更想探索在这一表层的职责之下,有没有其他的意义所在。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不能够100%拯救一个患有癌症的人,往往我们看见的很多事,医生不会明确告诉你,我会治好他,很快就会出院,而这就像文中说的那样,医生给你“资讯”,让你自己选择,有时候,医生会给患者家属提供6~7种治疗手段,他们都不知道效果如何,文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大多的治疗只是在加剧病人的痛苦,然而对于这一表层面,换位思考,作为医生,我们也不会亲口承认这一现实,是真的很难开口。对不起你已经无药可救了,请准备好后事吧。
回到之前作者所说的那句话,我们的工作是助人幸福。针对无法挽救的病人,到底如何做出最好的选择,在医疗方面的改变,出现不同于市面上的养老院,姑息机构,以及善终服务。
是的,谈到善终服务和姑息机构,作为普通人是无法接受的,我觉得是尤其是农村人,为什么说是农村,因为他们不懂得放弃所带来的好处,他们羞愧不承担治疗而带来的风言风语,在蒋勋的《孤独六讲》中也可以感受到,农民生活的无奈,几千年来,我们受到儒家哲学,思想的熏陶,对于这种不孝亦或说是无情,我们无法跨越。儒家哲学不会和你说怎么一步一步去实现,还是给你一句有多层涵义的话,自己去辨思,作出决定。
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姑息治疗和善终服务的利益,人们在生命最后的阶段我们是选择浑身插着管子,氧气面罩,不放弃治疗;还是回到家里,请来善终服务团队,一起完成患者最后的愿望,和家人,朋友一起。书中表明,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到家里和家人一起。一起度过最后的时光。
在医疗改革中,也在探讨病人决定权的问题。对于一项手术做不做,药丸吃不吃,病人有自己的决定权。关于生死并不是由医生提供的“资讯”决定,因为再发达的国家医生也无法给你起死回生的药丸。
而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曾去豆瓣看了书评。其中有人写到“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哭了好几回”。我猜她应该是个女孩,因为我没有哭。我只是惊讶和惶恐。这太难去准备了。我知道很多病人在亡故之前很痛苦,自身经历昏迷,眩晕,疼痛,胀气,无法行走,无力,灼烧感,太可怕了。我不知道这些该怎么承受,也想象不到。当然在书中也看到有些人,即便重病,她也会帮自己整理的非常干净,不失微笑。她们都很坚强。看着让人流泪。
感谢你阅读到这,感觉不错可以点个赞或者分享一下。也可关注我的公号 :修行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