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时读到干老师对古诗《春晓》和《如梦令》的对比学习感觉很新颖。他课前做了这样的预习要求:
一是借助老师给的注释翻译《如梦令》;二是比较《春晓》和《如梦令》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三是阅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相关解读。其中关于两首诗词的比较预习作业如下:1.熟读两首诗词,只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仔细揣摩一下这两首诗词在朗读中的感情有什么不同?想想是人格会有怎样的性格与感情?2.想想这两首诗词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把它们写下来。这个学习单看似简单,其实还是较有深度的,由于学生没有认真预习,没去经历较有深度的独立思考,因此学生的交流仅仅停留在表面。于是干老师将学习目标稍作调整,将原本两首作品并重的赏析变成了先学《春晓》,而《如梦令》就作为理解《春晓》的一个辅助工具。这样的改动或许违背了老师最初制定学习目标的意图。但却实实在在做到了以学定教,课堂上我对干老师的用“有我之境”,对比理解“无我之境”的教法,很感兴趣。
那到底何为“有我之境”,何为“无我之境”呢,其实有我之境,就是用我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和景物。因此,事物和景物都染上了我的情感色彩,我悲伤,他们就显得悲伤,我喜悦,他们就显得喜乐,而无我之境,我本身就像也只是一个物体,因此用物体照看事物和景物,自己也分不清哪个是我,哪个是景物,我消失在景物中了。其实古人写的词大多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水平高的人所能够写的。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就能辨别出《春晓》是无为之境,《如梦令》是有我之境通过这一阅读的精确分析让学生有了一个比较整体直观的感受。同时也让我对这个新奇的词语也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我想在我们的古诗教学中,是不是也可以尝试以“有我之境”对比“无我之境”来学习呢?
其实对这两个概念,我还没完全吃透觉得好深奥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