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我们通过解读《论语》来了解一下好学生的典型颜回。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颜回无疑是孔子最喜爱的一个。那么他到底好在哪儿?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反思的呢?让我们从颜回的言行中找答案。
如果我们去山东孔庙旅游的话,就会看到里面有一个复圣殿。复圣殿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颜回。颜回为什么能够在孔庙里面专门有一个复圣殿?这个和孔子对他的关爱有关。我们看《论语》里面孔子对颜回是特别喜爱的。颜回死的时候孔子说什么呢?
《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从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孔子说:“老天,你这是要我的命啊!你这是要我的命啊!”哭得非常悲痛。他的随从说:“您太悲痛了。”
夫:指示代词,这,这个,那,那个。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注意这句话,它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里面有两个宾语前置。我们调整一下语序,应该这样说的:
非为夫人恸而为谁?意思是说我不为这个人悲痛,我还为谁悲痛呢?足可见颜回在孔子的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颜回为什么这样得到孔子的喜爱呢?有三个特点,也就是三好学生。
第一:生活上甘于清贫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我们知道孔子实际上是不善言辞的。把《论语》和《孟子》对比一下就知道,孔子很少用修辞手法。在这里面他居然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夸赞颜回太贤达了,太贤达了。
孔子说:“颜回太贤达了。吃着一簞食,喝了一瓢水,住在偏僻的巷子里面。常人都不能忍受,但是颜回他却自得其乐,真是了不起。”
《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億则屡中。”
孔子还感叹说,颜回这个人已经近乎圣人的境界,但是生活很糟糕。屡空:就是很贫穷,很糟糕啊。
《史记》也有类似的记载。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也就是说这个颜回,生活确实过得很差,29岁的时候头发都已经白掉了,后来又早死。蚤:通假字,通“早”。
《史记·伯夷列传》: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史记》说:“那个酒渣,那个谷皮,这么糟糕的东西,颜回也吃,生活的特别清贫。”
第二:颜回学习上还特别认真。
《论语·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说:“我告诉他道理,他能够一直很认真的听不偷懒,估计只有颜回吧!”
有两个地位很高的人问孔子:“你的弟子里面,谁比较爱学习?”
《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孰:谁。亡:通假字,通无。
哀公问:“你的弟子里面谁最好学?”孔子回答:“我有个学生叫颜回,他非常热爱学习,他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的身上,同样的错误他也不犯第二次。很不幸他短命死了。现在我的学生里面,没有好学的了。”
第三:颜回在人品上还很高,近于圣人。我们看孔子怎么夸他的。
《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说:“颜回能够三个月都符合仁的要求,其余的弟子就像太阳月亮,每天来应个卯一样。”就是偶尔来一下。
孔子还对颜渊说,我和你是差不多的,如果有人用我们,我们就去施展我们的抱负。不用我们,那我们就自己做自己的学问。估计能达到这种状态的只有你和我。
《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注意这里面有两个字,一个是“舍”,它后来写成提手旁的捨,这样的情况我们把它叫做古今字。还有一个“是”,是在上古时期,一般是做代词,表示这的意思。这里面它指代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种情况。
孔子还对颜渊说什么呢?
《论语·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维也,未见其止也。”
他说:“我只见到你进步,从来没看到你停留不前。”就是说颜回这个人学习真的很厉害。当然颜回对老师也特别崇拜。
我们看孔子在匡地被人围攻的时候,颜渊就落后了。孔子见到颜回之后就说了一句:“吾以女为死矣。”我以为你死了呢。
结果颜回回了一句什么话?颜回说:“子在,回何敢死。”老师您还在,我怎么敢死呢?
这句话我们听着是不是稍微有点肉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有旦夕祸福,不可能掌握自己的生死。但是颜回却说,老师您还在,我怎么敢死呢?从这句话看到颜回对老师特别崇拜。孔子对颜回这样做,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呢?孔子也有自己的反思。
《论语·为政》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我和颜回说话说了一整天,颜回都从来不说相反的意见。就像一个傻子一样,但是回到住处,自己思考一下,也足以启发我。这个颜回他不傻”。那么孔子还说什么呢?
《论语·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
“颜回可能不是帮助我的人吧,对于我所说的话,从来没有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
注意这个说yuè字,我们初中高中学的,一般都把它注释为通假字。实际上这个注释是为了方便学习。在孔子时代,没有竖心旁的悦,所以无所谓通假,这两个字实际上是古今字的关系。
《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秀:植物吐穗开花。
孔子说:“这个禾苗长出来了,但是不开花!开了花,但是不结穗!”
也有这样的情况,那么杨伯峻先生在注释这句话的时候说:孔子一定是有感而发,但是我们不敢随便的猜测,到底是评价谁?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不是评价颜回呢?我们也不敢猜测,但是颜回的情况确实和这个有点类似。
因为我们翻遍整个《论语》,翻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我们看到颜回在问老师问题的时候,问过两次。那么在别的事情上有没有什么建树呢?没有。他问问题也不是高难度的,我们看他怎么问问题。
《论语·颜渊》颜渊为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老师,您能不能告诉我详细的纲目?”孔子就给他说了四个非礼。
《论语·颜渊》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斯:指示代词,这,这个。
颜回接着怎么说呢?我,颜回,虽然不聪明,但是我愿意按照这样的话去做。颜回还问为邦?
《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輅,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放:动词,舍弃,废置。
孔子就告诉他:“应该实行夏朝的立法,乘坐殷商的车子,穿周代的冕服,音乐应该用《韶》《舞》。要舍弃郑国的音乐,要远离佞人,就这样做就行了。”颜回也没有继续再发问。
《庄子》里面对颜回有这样一个评价。
《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老师怎么做,颜回就怎么做。如果孔子稍微加快点速度,颜回就只有瞪大眼睛没办法了。”
那么这样的状态在《论语》里面,实际上颜回自己也有一个表述。
《论语·子罕》颜渊喟然歎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旣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回叹气说:“老师的学问我越仰望越觉得高,越钻研越觉得艰深。看着在前面,忽然一下自己又落后了。”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注意这句话,有人把它解释为:老师在前面,忽然老师又跑到自己后面,就好像神龙见首不见尾一样。但是这句话它的主语应该是这样的:
瞻之在前,主语是颜回。颜回看老师在前面。忽焉在后,谁在后呢?颜回在后。
就好像我和刘翔赛跑一样,刘翔在我前面,我好不容易追上他了。可是刘翔稍微一加快步子,我马上又落后了。颜回和孔子就是这种状态。
“虽然我学习好像有点跟不上,但是老师还不停地引导我,我想放弃又不能。我把我自己的才能都用尽了。可是前面好像还有一个巨大的东西,挡在前面我过不去。即使我想跟着老师学习,找不到路。
我们可以看到颜回在这段话里表现出来茫然的心理状态。他非常相信老师的理论,非常崇拜老师,但是不善于质疑,所以他找不到出路在哪里。
颜回甘于清贫,这种近乎圣人的道德行为,估计我们一般人都难以达到。但他身上虽然存在这些白壁微瑕,我们还是可以把它当做镜子,来映照自己,看看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不是要多质疑多思考。
虽然有这些不足,颜回在历史上却很少被人批评,颜回非常笃实地相信老师的理论,并且去践行它的。他是一个真君子,如果是个伪君子,人们就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批评。
我觉得颜回自我评价那段话,也很有水平,好多词语人们现在还在用。《论语·子罕》篇
下面两讲将通过选读《孟子》,来认识一下古代的两个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