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人们相见或感谢时,常用到拱手礼,以表示对对方的真诚与尊敬。《论语•微子》记载到:“子路拱而立。” 这是子路对孔子行了拱手礼。又如《礼记•曲礼上》记载: "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这也是古人行拱手礼的例子。
拱手礼起源于西周,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作为中国人传统的见面礼,其历史非常悠久。大约百年前,由于中外交流增多,起源于欧洲的握手礼逐渐代替了拱手礼。对于现代人而言,在人际交往中已经习惯握手。我们有时也会遇到拱手礼,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比如拜年、传统婚礼等。日常通行的“拱手礼”基本上被“握手礼”所取代。不过,今年与往年不同,严防严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正在进行中,随着各地陆续开始复工复产,彼此相见,不握手,不拥抱,避免接触,这些都是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负责任的表现。现在是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时刻,为了科学地防控疫情进一步扩散,在这里很有必要向全社会推行简单操作,文明健康的“拱手礼”,拱手礼具体如何握,哪个手在内,哪个手在外,男女是否有别,如何区分吉凶,都是有讲究的。
拱手礼又称“作揖”,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男子以左为尊,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子以右为尊,行礼时,左手半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古代人行拱手礼,身体和手都不动。现代人行拱手礼,身体立正,双臂如抱鼓伸出,双手放于胸前,自上而下,或内而外,有节奏的晃动。
当前形式下,握手礼已经不符合疫情防控要求,“拱手礼”值得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力推而广之。这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人而无礼,焉以为德”,疫情当下,让我们一起严防严控疫情,传承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