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津镇到津浦(一)
清廷对修建铁路半推半就的态度,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才彻底扭转。
甲午一役,天朝上国仅存的一点颜面被隔壁“穷而无赖”的蕞尔小邦扫荡一空。创钜之深,前所未有。
1895年7月,清廷发布言辞恳切的上谕,立誓要“卧薪尝胆、力行实政”。而实政之要,首推铁路。坐而论道、止于浮议二十年后,时间终于开始了。
然而,错失历史机会是要付出代价的。甲午之后筑路办厂、殖产兴业,内外环境已大不如前,最现实的难题就是缺钱。
输掉国运之战,前二十年苦心积攒的家底全部败光,又背上沉重的外债和战争赔款,大清户部实在拿不出余粮。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对洋务运动中的官督商办体制丧失信赖,政府招股集资应者寥寥。无奈之下,清廷不得不考虑筹借洋债。而此时,各路友邦早已挥舞支票,排着队要为他们的东方老铁“提供帮助”。
就在这年夏天,耶鲁大学的第一位中国毕业生、热心洋务事业的容闳受湖广总督张之洞电邀,阔别十三年后重返故国,寻找平台施展抱负。容闳的富强之策一是开办国家银行,二是广修铁路。针对后者,容闳提出借鉴美国经验,在“权自我操”的前提下,由民间设立公司,广泛利用外资。
容闳不知道的是,面临瓜分之祸的中国,在一切内外事务上能否“权自我操”,“我大清”已然说了不算了。
1897年11月1日,山东巨野县磨盘张庄两名德国传教士在教堂中被人砍杀。一直觊觎胶州湾的德国一下子获得了“期待已久的理由与事件” (德皇威廉二世语),德国东亚舰队随即突袭并强占胶州湾。德国驻华公使海靖(Baron Von Heyking)向总理衙门提出六项要求,其中之一即是:德国享有修筑山东全省铁路,以及开采铁路沿线矿藏地权利。
路权即主权,清廷并不甘心拱手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