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一)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相信儿童生来就有精神能量,相信儿童需要自己吸收和发展。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发展得很完善。

孩子们不需要我们成人的那种“灌输”和“干扰”。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孩子的成长而担忧,因为孩子的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

孩子们按照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一定会成为人才。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自感觉的。感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儿童通过触摸认识到事物的软、硬等特点)。

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六岁以前的儿童根本不用学习任何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个兴趣不是成人培养的,而是天生就有的。

创造力来自哪里

生命的高贵就在于你的生命跟任何其他生命都不一样,对世界万物的感知也跟别人不一样。

事实上,每个生命生来都是独特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有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被泯灭了。

比如:我们成长时没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引导,没得到“自我发展”时的尊重,我们深深的、独到的思维能力丧失了。

所谓一个人的状态好,就在于他对世界的感知非常独特,和别人的不一样。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很多父母都说:我要这个孩子,要把这个孩子教出来……当孩子有偏差行为时,成人会急切地想给他改正,急切地想告诉他:这不对,应该怎么样。

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具有创造性的(理性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能量)。

所以,六岁前的孩子不必强强学概念和技能,这是他们“自我发展”的探索期和吸收期,等到某一天他们会自然地呈现出来。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一个孩子四岁时父母离婚了,有的大人对孩子开玩笑:叫爸爸,叫了就给你买好吃的。刚开始孩子躲在妈妈身后感到屈辱和愤怒。后来习惯了,无论别人怎样哄骗,决不开口说话。这一切在孩子心里可上了什么印记我们无从知道,但是关于爸爸这一概念,他肯定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这种压会过分强化孩子对当下事物的负面感觉,刺激孩子对世界的偏差认识。使孩子以后把握事物时,不能正确理解本质,苦难就降临到了孩子头上。

受打骂厉害的孩子,看不到客观事实,看待世界的出发点总是基于需求和仇恨。

那些得到爱和宽容的孩子,在组织自我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受到伤害,因此对事物把握得清晰、准确。

正常孩子思维需要较长时间。但被训斥被打骂的孩子是不用思维的,他们察言观色,反应较快,好像不经过大脑。

有的孩子小时候被认为脑子反应快,长大后学习和各方面的创造性并不好。这个原因就是:他是被教出来的,或者是人为刺激出来的

如果你可以感知到孩子的心理需求,你跟他说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个问题就不作为一个问题存在了。

比如:一个二胎家庭,全家人都在忙婴儿,这时大孩子在发愣。妈妈忙走过去拉着大孩子手说:我要告诉你的是,妈妈非常爱你。但小弟弟非常小,如果妈妈不管他的话,他会死去。所以妈妈要用更多精力照顾他。但这并不意味着妈妈不爱你,妈妈非常爱你。于是,大男孩就对这个问题释然了。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境,最后是概念。

所以,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如果你没有自信心,最好选名著,或者名家译的,名家配画,这样就放心得多。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触摸、听、看之后,会对所感知的东西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产生一个概念。

比如,我会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三角形”,不再说别的。同时,为了让孩子对概念掌握准确,要在不同形状中对比,如在圆形、方形中,指示三角形。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不要将幼儿的心智让“教”的模式桎梏了。

孩子经常会遇到问题就哭,不说。于是,父母常会说:你说出来呀,你说出来我们才能解决,为什么不说,老哭呢?

其实,儿童的心智还没有达到能够用“说”解决问题的地步。他说不出来,所以用哭来表达情绪(儿童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

儿童看上去好像是浑浑噩噩的,其实你的一言一行他都注意到了,都吸收进去了。你的语言、你的思维方式、你的神态,每一个细节、每一嘴角的动、每一手指的动。

有时候孩子没有及时表现出来,是因为孩子还没有掌握,他自己的心智发展和敏感期还没有到来,他还没有成为一个生活的观察者。

孩子拿东西会及时归位吗?你的孩子有秩序感吗?

我们通常会说: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会尽力提供给孩子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但,这个“有序环境”不是绝对的。

在一个严格的、无生命感的、秩序的环境里,孩子的语言环境和行为环境却仍可能是无序的,同样会使孩子混乱。

通过强制和权威的手段达到环境的秩序,本身就是成人内在暴力和无秩序的表现。我们需要用爱的方式,逐渐帮助孩子形成一个有序的环境。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和孩子一起照顾环境,然后帮助孩子,让孩子自己照顾环境。

感觉训练  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对儿童来说,记忆直接从感觉知识中来。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感觉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如果他的听力不好,相信他不可能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这种唤醒感觉训练只能在六岁以前,以后这个能力就基本丧失了。重要的是,感觉必须由自己体验、自己经历,而不是大人的“教”和“刺激”。

感觉是心智和理性的起源,但感觉又将是心智和理性的归宿,心智发展的目的正是使感觉更清晰、更丰富。

我们的帮助最重要的应该是:没有从根本上打扰过他,在关键时刻爱过他,你唤起了他,使他找到了内在的感觉,帮助他让他自己建立了清晰、准确的概念。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许多家长可能这样认为,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对一个内心根本就缺爱且没有能力去爱的成人来说呢?这可能是一个成人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如果父母心理很成熟,他就能够自然地表达出对孩子的爱。反之,如果父母的心理年龄还在童年,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可能仅从他自身出发,他更爱自己,在处理同孩子有关的事情时,他有可能更多地从自身着想,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同孩子怄气,对着干,他必须最后取胜,他不能作为一个成人宽容地对待孩子,容纳和理解孩子。

另一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看自己的情绪,情绪好时是猛爱,情绪不好时是猛呵斥。这样孩子把宝贵的生命都放在了察言观色上,先是惊吓和糊涂,后来是揣摩和应付。

那么,怎样去爱孩子呢?

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其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

许多父母可能有一个错觉:母亲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他。其实,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越不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父母只是暂时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知道:不管父母到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在陌生环境中,这种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感,适应环境更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别人教给的。

怎样才能使孩子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帮助。

有的家长会说:“因为我们太爱孩子了,所以都帮孩子做了。”我们是太爱孩子了,还是太爱自己了?成人之所以要这样代替孩子是怕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

孩子通过触摸、听、看等举动满足自己生命发展的需要,如果这方面得不到满足,也就等于不让孩子聪明、出息和快乐。孩子只知道一样东西,就是你的情绪。他很难断定一个生气的人是在表达爱。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这是爱孩子的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学会爱孩子的方法。儿童一旦得到爱的满足,在轻松和自由的状态中,儿童的本性就会表现出来,他的心理、人格、道德和智力素质就会拼命地向前发展。对孩子来说,如果爱得不到满足,这个孩子整个状态就表现为不自信,他不跟其他小朋友合作,他经常想方设法得到别人的爱,或者想方设法来点破坏,或者揣摩父母的心思以便讨到点爱。

任何人爱孩子都无法完全取代父母。

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一个是剥夺他内心的力量,一个是剥夺他人格的尊严。有些人缘于童年,终其一生地维护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在挣扎中折磨自己,另一方面却又不断伤害别人。

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你没有给予,当然得不到回报。你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我给他吃、穿,养他,我心里爱他。但是你每天在埋怨、责备、训斥,70%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骂他,甚至在大街上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这些都不是爱。

如果你爱孩子,就让他精神愉悦,你给予了他们美好的感觉,孩子就能活出一个金色的未来。

董董箴言

董董箴言


董董箴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