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层次和什么是深阅读

有一位名教授说过这么一个观点:

现代中国人几乎不会用“自己的理智”去思考,中国的思想界和舆论界也做不到“不需要别人的指引”,都处于对西方启蒙思想的迷信之中。因此,当务之急是把中国人从对西方启蒙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这个说法看上去很高屋建瓴,如果只是表层阅读,也许会觉得挺有道理,但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谬误论述:

在论证的前提里偷藏一个不可靠的结论,把一个本来有问题的看法当作确实的结论。

“迷信”是个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批评断语,而不是一个客观中性的描述词。

没有人会认为“迷信”是对的,说要从迷信中解放出来,谁又能不赞成呢?

问题是,那个事先被断定是“迷信”的(在中国启蒙),真的就是“迷信”吗?

“乞求问题”是一种循环论证。这位教授的逻辑是这样的:

1.前提 (假设):受西方启蒙影响是迷信西方(已经把“受影响”与“迷信”悄悄地等同起来);

2.理由:不应该迷信;

3.结论:所以,必须从对西方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如果我们没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我们就很容易被这种冠冕堂皇,但谬以千里的观点所蒙骗。

而批判性思维,又与深度阅读息息相关。


美国认知神经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把阅读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萌芽级、初级、解码级、流畅级、专家级。

萌芽级、初级阅读都是儿童的阅读。经过前两个进阶后,他们才能学会解码级阅读,“开始学习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厘清文本的推理能力”。

解码级的阅读仍然很稚嫩,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向括流畅级,以及专家级阅读发展和转化。这是一种包含批判性思考的深度阅读。

在数码时代的今天,沃尔夫提出了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还有时间来开发像推理、批判性分析思维这样的‘深入阅读’能力吗?”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能力能否成熟起来,是否能够摆脱外力,尤其是政治宣传的欺骗、控制和摆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