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夜
下班地铁路上,微信如海浪般一浪接一浪投入未读中,红红的数字23躺在于静静的对话框右上角。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下班后接到静静的信息。机械化的点开信息,信息中字眼描述得极为焦虑无助,看完后在输入框中,写下给静静的建议。
静静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志愿者,日常多关注山区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今日静静的求助信息,是来自一位想逃离学校的女孩。女孩表示自己正在经历着“被不喜欢”。女孩原是在城市居住及读书,因家庭的变故回到乡下,并就读于乡下的学校。面对乡镇与城里学校的各种差异,女孩极为不适应,也不愿去适应,并一直期待着能回城里上学……其中因该期待女孩做出了很多“努力”,直接及间接的“被不喜欢”。针对静静的信息给予了反馈,针对该女孩的遭遇给予了转学或者接纳现学校的建议,若转校则与女孩发掘身边的资源协助转校,若否则接纳现所在学校,换个角度发掘它的美,建立归属感。
该女孩的遭遇,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希望的与现实具有差距,非现阶段能力范围能够解决的。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它对谁都是一样的,非事事如意。总有不喜欢或抗拒的事情,如石子般硌脚,而我们需要做的是磨碎它或者调整自己与其共生。正如事情并非都如愿,和它共处何尝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