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到公司,就撞上桩“踢皮球”的事
量产工程师找到我,说我开发一款泡棉材料厚度不对——图纸要求2mm,可前后送了四次样,实测都是1.8mm,一口咬定是我的责任。经理让我核实清楚给个说法,还特意建了群讨论。
我翻了记录:这是2月10号接到的开发任务,当时按公司工程的内部流程询样。对方明确厚度要求2mm。厂商送来1.8mm的样品。核对资料后发现,这在TDS标准的公差范围之内,并不算超标。第二天10:25分,我按流程提交样品审批,当面交给工程同事A时,对方果然对厚度提出了疑问——客户给的TDS是2+/-15%,厂商实际送的1.8mm。
我立刻在10:27分我微信联系厂商确认,得到了送样的实测厚度就是1.8mm 的回复,当时事急,就直接电话告知了工程A同事了。谁知半年后要量产,工程那边才发现厚度问题,转头就来追究我的责任。
群里工程B主管一上来就指责我四次送样都没有写明厚度,说是我的疏漏。我耐着性子在群里和她解释。谁知对方态度更加嚣张,直接说A根本不知情,让我拿出证据。那一刻我气的两眼发黑,心里直冒火:“这分明是针对我”。
就在情绪要炸开时,瞥见经理群里回复B主管:“谢谢提醒,我们先解决问题,后面会让她们在流程中补全说明。”这话像盆冷水,让我猛地想起之前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说过:“遇事要学会转念,觉察内心的对抗。”
是啊,内在那个叫嚣着“被针对”的声音,不过是孩子气的应激反应。再深层一想,经理说的对,B主管再咄咄逼人,也确实点醒了我——做事要留痕的重要性。电话和当面沟通的话,此刻真成了说不清的“空口白牙”。这确实是我的疏忽。
正憋着气,A出来回复:“不记得了”,只强调我流程上没注明。我这时双手发紧,差点控制不住想冲过去理论——明明在公差范围内,当时也和工程确认过,“先送样“的。而且是客户指定材料,哪想到要特意标注?
可转念一想,半年前的事,谁还没个记不清的时候?兴许人家是真忘了。这么一想,胸口的火气居然散了大半。
最终我平静下来,积极配合部门处理后续。原来很多时候,困住人的不是事情本身,是当下的情绪。学会转念,才能跳出情绪的漩涡,真正专注于解决问题。
哈哈,突然感觉自己格局大了,又成长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