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出门看灯了。
由于不让燃放烟花炮竹,只能在看灯的过程中寻找年味。多年前是元宵节前后有花灯、庙会,连看再吃,后来企业职能移交社会后,就没有灯会了。近年来,政府部门会用景观照明把地区装扮一心,春节前很早就开始了,有些造型会在元宵节前后拆掉,有些则会常年保存。
手机上翻了一下资料,从2015年开始,一年一个主题,2015年突出“欢乐幸福迎新春”的主题,打造绚丽多彩的夜景效果;2016年景观照明布置计划以“一区一路”为打造重点、“一街一广场”为区域亮点;2017以“贺新春,促发展”为主题,对城市中心区进行景观照明布置,广大居民将在“彩灯齐明、犹如星衢”的节日氛围中迎接中国农历鸡年新春。今年则是以“ 红红火火中国年“为主题打造以“一中心、两园、三路、多节点”为核心的“灯光璀璨不夜城”的城市景观效果。
每年的灯都会保留前一年的精华部分,还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去年和今年由于疫情,大家都不外出,看灯更是成为了唯一的寄托。主办方专门下发《关于调整地区景观照明开放时间的通知》,建议大家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与安全,请合理安排观赏时间,自觉佩戴口罩并保持安全距离,服从现场安保人员的管理。
回来的路上,我们一家三口讨论着今天景观灯的的变化和亮点,走到楼口,先生非要我和儿子绕道走,到另一个方向看看我家阳台“景观灯”的效果。
如果说地区灯会的变迁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证明,而我们家春节期间灯光的变化则更多地寄予了一份亲情。
往年在婆婆家过年,先生也与时俱进,不再单纯地挂灯笼,而是早早地就会把过道用灯光装扮成时光隧道的样子,闪闪烁烁、喜气洋洋。院子里的树上也装满灯光,枝枝叉叉都发出耀眼的光芒,吸引过路行人驻足观看、夸奖,婆婆也会自豪地告诉人家是她大儿子弄的。看着老人那高兴的样子,我们都觉得特别满足。
今年由于婆婆过世,春节我们也没有回老家,他说:“我们还回去干什么?”是呀,父母在哪哪就是家,没有了父母,那里也就不成其为“家”了。
或许是为了寻找寄托,他“装灯”的战场变成了自家阳台,尽管每年春节他都会装饰一下阳台,但今年尤其用心和在意。你在屋里夸奖好看还不够,非要让我们到外看,说那样更魔幻。
昨晚,趁着先生去单位值班,我在睡觉前关掉了阳台上每天都会亮一宿的灯。早晨和儿子说:“趁着你爹不在家,我昨晚把灯关了,他在家我都不忍心关掉,原来他装灯的战场是整个院子,现在只剩下一个阳台了。”
说完,忽然有个念头闪过:我们俩百年之后,这阳台上的“景观灯”或许也会成为儿子的亲情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