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接下来做一个调查,很简单,也许很“致命”:你能不能想起5件事,你特别想做,但却一直没有去做的,就按照自由联想的顺序,把这5件事写出来。
如果是写给自己,那这个清单就可以写长一些,例如10件事,那又会是怎样的10件事呢?
1.去旅行,一直想去旅行,但总觉得自己没钱没时间。
2.睡到自然醒,每天上班都有被闹钟叫醒的糟糕体验。虽然偶尔休息时,可以体会到这种感觉,但还是渴望。
3.去餐馆吃饭可以,不看价格随便点。
4.告诉爸爸,我很强,我很优秀,我做的很好。
5.去乌镇,拉萨,巴黎。一直知道乌镇是古代风貌保存最好的地方,但没有去过。好像跟第一个重复了。
6.一直躺在那儿,什么都不干。
7.疯狂去爱一个人,不计成本和后果。
8.可以上台表演跳舞,或者吉他。
9.极限运动。蹦极、滑翔、攀岩,原来我这么狂野。
10.做一些出格的,不循规蹈矩的事情。
哈哈,原来我是一个这样的人。世界准备好接受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这份洪荒之力的感觉,最初是抱持型的父母,一直鼓励孩子,表达本我的结果。
但很多朋友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这个抱持性环境,但现在你可以做自己的“父母”,试试带着点偏执劲,去追逐一些你特别想追逐的事物,以此来滋养你的本我。
分享一段鲁米的诗:有一颗光的种子,种在你里面。你必须用自己去浇灌它,否则它就会死亡。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在武老师读大学本科时,和一位认识挺久的女孩聊天,聊着聊着,她惊讶地说:武志红,你难道不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你自己的?
那种眼神就好像看到一个外星人,武老师自然地反驳她:我知道我是谁啊,我为什么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我自己。
武老师第一次意识到,地球上原来是有另一种人的,他们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是谁,于是也像看外星人一样看她。
觉知自我,你看你在这方面并非天才,绝对没有达到孔子说的那种境界——生而知之。原来这个世界是有两种人,一种是通过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是谁;另一种是自己知道自己是谁。
庆幸的是很多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觉知自我的历程,比如你我。武老师因此弄了个术语: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这样的人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的,也是别人怎么看,怎么认为,动力常常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认可、金钱等,这可以称为“外部动机”。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不大在乎,他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内心,这可以称为“内部动机”。
所以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在做事情时,特别尊重自己的感觉;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在做事情时,容易忽略自己的感觉,更多使用头脑层面的思考。
回到加尔韦对自我的定义,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在做事情时,常是在自我2的领域内,也就是潜意识和身体层面;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做事情时,常在自我1的领域内,也就是意识和头脑层面。
这就是写作和思考的好处,武老师多次使用加尔韦这个定义。写作时经常在自我2的领域,如果在自我1的领域写,那一切都是头脑和意识事先规划好的。如果你想在写作上有不凡表现,必须离开自我1的规划,听从自我2的指引。
好东西,好故事,都是不受自我1控制的,自恋虽然是推动力,但真正的好东西,都会突破“我”的自恋。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他按照自己的感觉把事情做好时,会有由内而发的享受感,这是做事情的巨大动力。
比如吴老师,之所以能写数几百万字,首先是因为写作让他享受,酣畅淋漓地把一个东西表达出来时,这种感觉真的不要太好。
其实我也是,在写作最初时,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追热点,这样浏览量高,比较容易火,火了之后带来的钱、资源比较多;另一个是写自己想写的。
纠结了两天,决定写自己想写的。首先,前者掌控自己的是外部世界,而且热点是追不完的,而后者掌控自己的是自己,这更安心。其次,我的写作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成长,钱是其次的,原来我内心是一个挺骄傲的人。
能让我持续下来,是因为写作本身能给我带来快乐。言归正传,武老师在广州日报写专栏时,领导说:写的太深奥,能不能通俗点,比较符合读者需求。
这是种经典的外部评价体系的思路,读者需求多重要,当然要重视。就像你去调查,查处的必然是意识层面的东西,而意识层面的东西,并不是那么有说服力。
相反,那些奉行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因为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深处,并由此创造出一些东西,这些发自他们潜意识的东西,一样可以触动别人的潜意识。
这并不是反对调查,如果调查的数据和设计思路对的话,当然有很大的说服力。不过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他们的表达,常常并非真的尊重数据。
武老师写专栏时,第一篇就火了,以后数据显示,一直都是最受欢迎的专栏。所以可以反驳领导说,你看数据显示,专栏就是这么受欢迎总是第一。
当然领导可能会说:是,但如果你改变一下风格,你的专栏会更受欢迎。专栏已经是第一了,为什么要改呢?而且如果改了,真的会更受欢迎吗?
这样的争论看似是观点之争,其实是自恋之争。虽然你主持的专栏,但我作为领导,还是希望你按照我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写。
如果使用外部评价体系,领导们的态度,就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可能会放弃风格。但武老师在乎的是内部评价体系,不能享受写作的乐趣,所以坚决不换。
一方面因为数据很好,另一方面,也因为领导们给了基本的抱持性环境。所以一直这样写下去,有了名声和影响力。
寓言故事
有个寓言故事,也非常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一群孩子在老人门前嬉闹,一连几天老人难以忍受。于是第一天给孩子25美分,第二天15美分,第三天只给了5美分。孩子们很生气,就再也不来这玩了。
这故事很有意思,最初驱动孩子们玩耍的,是他们的内部动机——开心。但老人通过给他们发钱,成功地把他们的内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金钱。
而金钱又控制在老人手中,所以等于老人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最终他实现了把他们赶走的目的。
当然这里可以有很多的引申关系,比如故事中的老人和孩子,是不是可以换成,属下和领导,学生和老师,孩子和家长。
也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遗忘了自己的内部动机,而迷失在各种各样的外部动机中,无形中被别人掌控了?所以,莫忘初心。
总结:
1.驱使人们做事的,有两种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以内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内部评价体系;以外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外部评价体系。
2.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乎的是内在感觉;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乎的是评价、认可、数据和金钱等。
3.使用外部评价体系时,谁控制着评价标准,谁就控制了你。
思考:
内部评价体系和外部评价体系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内部评价体系的形成,个人的基因,权威期待和父母价值观的内化。外部评价体系的形成,社会环境、道德、他人的需求等。
写作最初时,是内部评价体系控制着自己。现在感觉开始,受外部评价体系控制了。表现是更多地关注,有多少人留言点赞评论。
我是不可能控制外部世界的,我唯一能控制的是我自己。控制外部世界的唯一方法就是控制自己,凡事自己多做一点,会增加自己的掌控感。
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学习心理学的目标是: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这就是我的初心。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