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时间:5分钟
本文是我学完得到专栏《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全年课程,所做的专栏笔记。由于内容比较多,这里分成几篇分享给大家。正如武老师所说的,学习心理学就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做自己,让你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1. 【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
>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不大在乎,他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这可以称为“内部动机”。
>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他们在做事情时,特别尊重自己的感觉;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他们在做事情,容易忽略自己的感觉,而更多使用头脑层面的思考。
>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他做事情时,主要感觉到的是动力,而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他做事情时,主要感觉到的是压力。
> 对于内部评价体系为主的人,你必须学习尊重他的感觉,对于外部评价体系为主的人,你可以控制他,通过使用言语评价或物质评价。
2. 【感觉,就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
例如,视觉就是你的眼睛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时的产物。感觉,必然意味着你活在关系中,而思想却未必,思想常是孤独的。
这个定义看上去很简单,蒙特梭利的说法也简单,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他活在丰富的感觉中,换句我们常说的话,就是孩子需要丰富的刺激。
---(武志红)我们一直在讲自恋,而父母在和孩子的关系中,需要警惕自己的自恋。只要你去太多地管孩子,那么无论你的方法多高明,都意味着,你切断了孩子和事物的直接联系。但是,孩子的确是需要保护、需要监护、需要适当管教的,该怎么把握这个平衡?我通常的建议是,把管教限制到最少的程度。
---罗杰斯:“要相信一个人想要被主流社会价值认可的天然倾向。”
---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
---一个人的自我本身,就是根本性的力量,我们的所谓成长,就是把这个自我活出来而已。我们彻底听从自己感觉时,会体验到生命的不可思议。但生命最大的一个矛盾是,我们必须要在关系中把这个不可思议活出来。
---链接:欧美企业更加人性化,更重视员工的感觉,而东方企业更权威化,就是会忽略员工的内部评价体系,而要求服从。
3. 【真自我,假自我】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的;
假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的。
温尼科特认为,真假自我,是从婴儿期就开始构建的。当抚养者愿意以婴儿为中心养育时,婴儿就会开始形成真自我;当抚养者要婴儿遵从抚养者的意志时,婴儿就会构建出假自我。
4. 【关系模式】
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也就是他6岁前和父母等人建立的关系模式。
---在新的关系中,你想重复你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对方也想重复他的内在关系模式,两个人会持续地进行较量。这就意味着,新的关系,会提供改变的可能性。所以,性格,在关系中改变(疗愈)。
---你当下的关系模式,反映了你内心的关系模式,也就是你童年时和父母等养育着的关系模式。
---通过一个人想在当下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你可以看到这个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原型,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开始有了一定的自由。
【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
1. 那些用来描述性格的词汇,如自卑、自信等;我们很容易理解为这是一种个人特质。但实际上,它们表达的都是关系,都要借助关系的框架才能准确理解它们。
2.任何一个用来描述性格的词汇,都可以放到关系的框架去理解。
(自信、还是自卑的性格特质,来自于童年时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自信(表扬)多还是自卑(批评)多。
3.任何关系中都有这种战争:我想把我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给你,你也想把你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给我。
4. 一旦有人,在不破坏我们自恋的情形下,和我们构建了基本平等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这种关系,也是最舒服的。
【一深入关系,就担心别人生气】思维破局
关系模式中,你一直怕妈妈生气,而一直太过于为妈妈的愤怒考虑,导致你会压抑自己的愤怒,于是对自己的生气不太敏感。
如果你一深入关系,就担心别人生气,或者自己会生气,那自然会害怕深入关系。如果这些说法成立,那么你可以对自己说:我是可以生气的!!
[武志红]: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我所领悟到的心理学,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 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
2. 世界是相反的。
----我认为,如果A的一面达到了极致,-A的一面,也会达到极致。
5.【攻击性等同于生命力】
攻击性是人类的本性,攻击性又容易带来这些罪疚感,那该怎么办?
我要特别为你讲讲温尼科特的理论。在温尼科特那里,攻击性等同于活力或动力。他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能量球伸展自己时,自然就会有攻击性产生。
我对此做过引申,我认为当一个人向外界伸展自己的意志时,这就像是伸展出了一个能量触角,如果这个能量触角与其他存在建立了好的关系,那么这个能量触角就被照亮了,变成了热情、创造力等生命力;如果这个能量触角没有和其他存在建立关系,被忽略或被拒绝了,那么它就会变成黑色能量,成为攻击性。攻击性向外,就变成破坏性,而攻击性向内,就变成了抑郁。
活力必须能在关系中流动,否则关系双方会感觉到,这个关系是空的。活力总是带着攻击性的,所以不管我们怎么惧怕攻击性,其实都体验到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攻击性,这个人就好像是虚假的,他很难和别人建立起生动真切的关系来。
6.【如何从绝望中走出来?】
1. 从渴望到绝望,有这样一个过程:首先发出渴望;后来被忽视,或被拒绝,于是失望;失望累积多了,就会变成绝望,觉得世界上没有爱自己;对关系绝望的同时,那些没有得到回应的动力,就变成了恨;恨累积多了,就演变成了我们的各种心魔。
2. 而我认为这个过程也是可以逆转的:首先,觉知到自己的心魔;看到其中的恨,都是因为自己发出的动力没有得到回应而转化成的死能量;和恨相伴随的,还有对关系的绝望;看到绝望,是因为儿时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而失望的背后,是曾经发出的稚嫩的渴望。
3.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渴望后,就可以试试继续发出它们,不过要向着对的人发出。当我们的渴望,能不断被人接住后,我们就会逐渐从封闭中走出来。
---推荐书:坎贝尔,《千面英雄》《神话的力量》《少有人走的路》
7.【心灵的三层结构】
1. 保护层 2. 伤痛层 3. 真我
你试着给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讲道理,而孩子常常是听不见道理的,他们需要的是你给他们讲感受。
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只有当你能捧出心时,也才能碰触到对方。如果是讲道理,就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不是通过思维去学文字,而是通过感受去学文字(联想到俞敏洪的演讲给人的感觉,充满了感受、感情,美学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这并不仅仅是特性孩子的特殊教育方法。实际上,这是远胜于用思维去学文字的办法,也是现在逐渐流行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华德福幼儿教育等教育方法的关键所在。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过程有三个: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和思维过程。
▪ 身体过程:就是身体对事物的感知;
▪ 情绪过程:可以理解为“我”这个存在对感知到的事物的接受或抵触;
▪ 思维过程:则是用文字思考的过程。
一切都是一切的隐喻。可以说,情绪过程是身体过程的隐喻,而思维过程又是情绪过程和身体过程的隐喻。但相对而言,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比起思维过程来更为根本。所以,我一再说,感受和体验是本体,而思维是镜像。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因为思维好辨识、好传播,而认为思维过程比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更根本。(正三观!)如果只有思维过程,那么心灵就会是干瘪的,而必须有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参与,一种心灵活动才是生动饱满的。
---现实中我们也知道,当一个人讲话时,总是在讲道理,而不能表达他的情绪过程,也缺乏生动的身体语言,那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无聊。无聊,就是我们和这个人难以建立起关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