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友裕回家
曹根已经知道汴州府大帅,东平郡王,就是友裕的父亲——朱温。
一天早晨,他俩来到郡王府的门前,告诉门口的家丁,他们来自曹州,是东平郡王的故人,来找郡王。
郡王还在府中歇息,家丁就把这事报告了王妃。王妃听说来人是王爷的故人,便让家丁把两人带进来。
王妃看着这两人,年纪大的30多岁,年纪轻只有十一二岁,二人衣着破旧不堪,头发蓬乱,脚穿草鞋。年纪大的这位脸色黝黑,脸上胡茬长短不一,面相忠厚。这个小孩,面色白净,一脸稚气,十分可爱。
家丁让两人给王妃磕头,王妃问:“你们两位说是王爷的故人,你们是王爷的什么故人?”
曹根见王妃衣着鲜亮,雍容华贵,又和蔼可亲,便谨慎地回答:“这个孩子叫朱友裕,王爷十几年前在曹州白沟被官兵所伤,被友裕的外公钟老爹和母亲阿荣所救,后来王爷与阿荣结婚,便有了友裕。”
这几句话着实震惊了张惠,他竟然在十几年前结过婚!还有了这么大的孩子!看着叙述的人一脸忠厚,不像是说谎。她极力掩饰住内心的震惊,问曹根:“你是谁?阿荣怎么没来?”
曹根就把阿荣和老爹遭遇的不幸详详细细地告诉了王妃。阿荣父女的不幸遭遇深深地感动了张惠。她让二人起身,坐在椅子上。当她得知二人已有两天没有吃东西时,便叫后厨赶紧做了些面食,送过来,给二人先垫下肚子。叫来丫鬟柳枝儿去请王爷过来。
王爷这时已经起身,正着便装在园子里散步,柳枝儿跑来,说王妃让他到客厅去,他的儿子来了。他听得一头雾水,不知何事,便快步来到客厅。只见客厅中有两个人陌生人,衣衫褴褛,两人因刚才吃了一顿饱饭,精神还好。
张惠让朱温坐在客厅的上方,问朱温:“王爷可记得阿荣?”
朱温一听“阿荣”这个名字,脸上一下子出现了亮光,问:“她怎么了?”
张惠继续问:“王爷可记得你有个儿子叫朱友裕?”
朱温赶忙说:“王妃啊,那是我刚加入黄巢队伍的第二年,在曹州被官兵所伤,阿荣父女救了我。”
张惠一脸严肃,继续说:“既然已经结过婚,又怎么蒙骗我?”
朱温尴尬地说:“战争年代,有很多事都是事发突然……”
张惠让曹根把刚才说过的话,再说一遍给朱温听。当他听到阿荣遇害,老爹去世的消息时,两眼闪烁着泪光。这时,曹根拿出了钟老爹给他的友裕的生辰八字。朱温一看,这确是友裕,他走上前,一把抱起了友裕,说:“孩子,爹对不起你娘啊!”
张惠已让人带着曹根与友裕去洗澡,换上新衣新鞋。
朱温一直想跟张惠解释当年的事,张惠故意没有理他。朱温就一直跟着她,来到了卧室。朱温一把抓住了张惠的衣袖,充满歉疚地说:“这事我不是有意隐瞒夫人的,只是这些年政局不稳,忙于征战,一直没有想到这件事。”
张惠转身,一脸严肃地说:“我是那样小气的人吗?我气的是你竟然铁石心肠,让阿荣受了那么多的苦难。”
两人商定,既然阿荣已经不在了,就让友裕跟着张惠,正好可以陪伴友贞。
朱温夫妇回到客厅,朱温把友裕带到张惠的跟前,跟他说:“我是你爹,你的亲娘阿荣已经不在了,她是你的嫡母,以后她就是你娘。”友裕是个乖巧的孩子,他看了看曹根,曹根点了点头。友裕在张惠面前跪下了,喊了声:“娘!”
张惠心疼地一把抱起了友裕,她把友裕抱在怀里,好久都没有松开。她很同情这个孩子,亲生父亲从他出生后就没有去看过他,母亲惨死,外公过世,今后,她要像痛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痛爱他,呵护他。
朱温对曹根说:“真是太感谢这位曹兄弟出手相助了,真乃侠义心肠,要不是你,我们父子就很难相遇了。”
曹根回答王爷:“回王爷,我与钟老爹一家是同村,是邻居,邻里之间互相帮忙不是应该的吗?再说,友裕这孩子跟我投缘,我很喜欢友裕。”
朱温问曹根:“曹兄弟,如今兵荒马乱的,在乡下捕鱼、打猎、种地,生活一定很苦,想不想在城里谋一个差事?”
“我不识字,干不了官家的差事。”
“你想当兵吗?可以进我的军营。”
“我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我不放心他们。”
朱温明白了,曹根是一个本分人,并不是想借送回友裕,得到什么好处。
这以后的几天,张惠安排下人,每天带着曹根和友裕在府里参观,一来让友裕适应一下新的环境,二来也让曹根再多陪友裕几天。
用餐的时候,友裕和张惠、友贞一起吃饭。友贞已经三岁了,一下子多了一个哥哥,高兴得不得了,成天闹着要和友裕哥哥一起玩。
大约过了半个月,朱温找来了曹根,问:“我打算到曹州去祭拜一下阿荣和岳父钟老爹,需要你带我去。之后,如果你想留在府里,就跟我一起回府。”
曹根赶紧回答说:“钟老爹托付我的事情,我已经圆满完成了,我也准备回去了。”
在张惠的精心安排下,朱温带着曹根和友裕,在卫队的护卫下,赶往曹州。
在曹州,当朱温看到两堆土丘样的新坟时,不由得悲从中来。阿荣的音容笑貌顿时浮现在眼前。她是那样的美丽、善良、活泼。他想起他们一起在白沟捕鱼的情形,他想起他们在白沟里行船,在河心,他们相互依偎的情形,他想起他们在白娘娘庙里在白娘娘塑像前许下的誓愿,显然,他没有能履行誓言,他愧对阿荣。
在坟地里,悔恨的泪水从这位硬汉的眼里静静地流淌下来,众人懂得,王爷这是睹物思人,都站在原地,没有去打扰他。
朱温为钟老爹夫妇和阿荣重新修建了坟墓,阿荣的坟临时还建在这里,让她陪伴她的父母,以后在自己百年之后要移到自己的陵园里。
朱温把卫队留在阿荣的家里,他带着曹根和友裕来到他曾经与阿荣共同生活过的山洞,山洞还在,洞口的石门仍然完好,只是洞内很久没有人清理,一片凌乱。他抚摸着山洞里的炉灶,石桌,石床,眼前仿佛出现阿荣的影子。他回想起当年身负重伤,阿荣为他熬药,喂药的情形,他也回想起当年他与阿荣与三名匪徒搏斗的情形。
他们乘坐小渔船,沿河而上,朱温亲自划船,他仿佛看到阿荣与他争着划船时身影,那清脆的笑声仿佛就在耳际。
小渔船一会儿就到了白娘娘庙下方的岩石旁,他们系好船,朱温搀着友裕,拾级而上,来到了白娘娘庙。朱温先向庙里僧人捐赠了一笔银两。然后,拉着友裕,跪在白娘娘像前,三叩三拜。叩头的时候,朱温还记得当初与阿荣结婚前来到这里的情景,他当时在白娘娘面前发誓:“我发誓用一生来保护她,永不辜负她。”如今,他没有履行誓言,她也已经离他而去了。
从白娘娘庙回去是顺流而下,不需要划船,曹根手握双桨把握着方向,朱温搂着友裕坐在船中间,一路上,谁也没有说话。
他们这一行要回去的时候,曹根过来辞行了。曹根亲见王爷的多情善感,王妃的宽厚仁慈,把友裕交给他们,他也就放心了。他想如果钟老爹在的话,也会放心的。临别时,友裕舍不得离开曹根叔叔,曹根劝友裕要听王爷与王妃的话。
朱温让卫队长取出早已准备好的100两黄金和200匹绢帛送给了曹根,并告诉曹根,以后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去汴州找他。
回到汴州后,张惠着手给友裕请先生。因为友裕已经十二岁了还没有读过书,必须要为他专门请一位先生。友裕是一个乖巧的孩子,只是错过了启蒙的最好时机。
一开始先生教他念的书,他很难念熟,教他写的字,他怎么也写不会。白天在私塾的学堂里,常常流泪,晚上睡在床上的时候,也常常偷偷地哭。
张惠知道了这件事后,就去问友裕:“裕儿晚上怎么哭了?”
友裕羞涩地说:“回娘的话,裕儿真笨,先生教的书,我不会念,字也不会写。”
“裕儿不要心急,你才开始念书,慢慢念,工夫花到了自然就会了。”
友贞见友裕哥哥眼睛红红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就拍着友裕的肩膀说:“哥哥乖,哥哥不哭,哥哥不哭。”
张惠也安慰他,激励他说:“裕儿是男子汉,男子汉要坚强,是不能随便流眼泪的。”
张惠还把先生教的书拿过来,亲自教他,给他开小灶。
在张惠的呵护和关爱下,友裕很快适应了王府里的生活,学业上也有很大的进步。
下学后,友裕遇到读懂了书和会写的字,会特意跑到张惠的房间里,念给张惠听,写给张惠看。张惠抚摸着他的头,以赞许的目光鼓励他。看到友裕的样子,她猜想友裕的亲娘,那个阿荣,一定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