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发生了许多极具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一件在当时看来并不起眼,日后却意义非凡的事情,就发生在芥川龙之介身上——大阪每日新闻社委派芥川以海外观察员的身份前往中国。第一站便是上海,随后游览了江浙、湖南、湖北等地区,这期间他拜会了章太炎、辜鸿铭等名人,又经郑州到北京,再从朝鲜回国。虽说这段旅程给芥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游记》的创作蓝本,但也引发了多种身体疾病。
六年后,不堪病痛折磨的芥川龙之介,在卧室里服大量安眠药自杀。桌上整齐摆放了留给家人及好友的遗书。其中还有叮嘱儿子们的遗书,内容如下:
一、不应忘记:人生始终是战斗,直至死亡。
二、因此,勿忘要靠你们自己的力量。应以培养你们自己的力量作为宗旨。
三、要把小穴隆一当作父亲。因此,应遵循小穴的教导。
四、当你们在自己的人生战斗中失败的时候,那就学习你们的父亲自杀吧。但要像你们的父亲那样,避免祸及他人。
五、茫茫天命虽难知,然应努力自立,不依靠家人,要抛弃你们的欲望。这反倒能使你们日后步入坦途。
六、请怜悯你们的母亲。然不要因这怜悯而改变你们的志向,这反倒是可让你们母亲日后享福之途径。
七、你们恐难免会神经质,如你们父亲那样。你们要特别当心这件事。
八、你们的父亲是爱你们的。(要是不爱你们,或者会抛开你们而置之不顾。如能抛开你们而置之不顾,则或许我还有活路也未可知。)
这些叮嘱其实隐含了大量的信息,如果不了解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一定会对遗书中提到的“不依靠家人”、“难免会神经质”而感到困惑,也会对这位被夏目漱石寄予厚望却在35岁就自杀的文豪而感到不解。
对于“鬼才”芥川龙之介,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其实在日本文坛上,出道即巅峰的人并不多,年纪轻轻就能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更是罕见。围绕着芥川的,是他一连串的身份和角色,比如他是夏目漱石最有名的弟子、是谷崎润一郎的文艺对手、是菊池宽的至交、死后还成了太宰治的偶像、成了川端康成谈自杀的重点案例等。芥川文才过人,作品对日本乃至全世界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他的创作风格,却和同时期的作家截然不同。
首先是立场上的不同,1917年,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十月革命后生根发芽,芥川也受其影响,开始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比如《桔子》中歌颂天真可爱的农村姑娘,《将军》中嘲讽发动战争的乃木希典,《猴子》中批判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地狱变》中揭露权贵草菅人命的行为等等。即便是到了1921年的上海,他也在时刻留意着人们的生活状况,并对资本主义的丑陋和罪恶加以鞭挞。
其次是创作题材的不同,芥川非常不看好当时盛行的“私小说”这类作品。他认为作家:“把自己当主角,将自家一己的私事,不知羞耻地写给人看”是种荒谬的行为。他的做法是从自己熟悉的典籍出发,在历史、神话、宗教传说中提取故事框架,结合对人性洞察的经验,打造出富有节奏感、故事性和哲理性的精美作品。题材上的不同,让芥川把时间精力都放在体察人民生活的实践中去,这在当时是很特立独行的做法。
最后是创作手法的不同,熟悉他作品的人都知道,芥川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既不会过多的同情某些角色,也不会去强烈的否定角色,超然的态度和冷峻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悲观失望和怀疑主义的观点,而这种思想,正是混乱不堪的社会面貌带给芥川的真实感受。
如果你说他是天之骄子,不错!他的确年少成名,但同时也受遗传性精神病的折磨;如果你说他有贵人相助,但他又生来就被人领养,始终是芥川家的“养子”,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正来自于芥川复杂荒诞的成长经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芥川龙之介的一生。
1892年,在东京某个送奶工新原敏三的家里,诞生了一名男婴,因为孩子的出生时间恰好是在辰年辰月辰日辰刻,所以取名为“龙之介”。半年后,龙之介的母亲福子突发精神病,紧接着龙之介被送到外婆芥川家,由母亲的兄长芥川道章抚养。谁知就算离开了原生家庭,据说少年时期的芥川还是会有略显神经质的表现,这也是他日后总担心自己及后代会不会出现精神病症状的原因。
在当时,芥川家世代担任江户城茶会吏一职,很早就成了当地的大家族,在这样的家风要求下,士族子弟从小就接触艺术、美术、文学,像花艺、茶道、古籍、戏曲更是司空见惯,在这样充满着浓浓文人气息的家里,芥川却有着尴尬的身份——“养子”。作为芥川家的养子,使得他从不敢在家里任性妄为,也使得他早早就产生要努力自立和不依赖家人的觉悟。
由于对养父母怀着近似孝顺的感情,他从小就顺从听话,成绩优异,并熟读国内外各类文学,成年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915年年底发表了《罗生门》,又在同学林原耕三的介绍下拜夏目漱石为师。此时的芥川才23岁。
1921年,他以海外观察员的身份前往中国,期间落下病根,开始出现神经衰弱、皮疹、胃痉挛、肠炎、心跳过速等各种病痛。到了1927年,芥川姐姐家的住宅被全部烧毁,而姐夫因忍受不了被人怀疑家里失火,是骗取保险费,而卧轨自杀。姐夫死后,姐姐家拖欠别人的高利贷便成了芥川龙之介的负担,为此他四处奔走,导致神经衰弱和失眠症越来越严重,甚至开始出现幻觉,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他写到:
“想写作,因病弱而不能;痛苦,亦因病弱而益甚。”
在最后时期的作品《齿轮》里,芥川深刻的描绘出主人公行将就木的精神状态,包括被迫害妄想症、紧张不安和幻觉,濒临崩溃的神经和反复发作的内科疾病搅得他疲惫不堪,终于在1927年7月24日凌晨自杀身亡。
在我心目中,最能代表芥川一生的作品是《地狱变》,故事讲述了一个血淋淋的悲剧,堀川大公霸凌画师良秀的女儿未遂,于是设计陷害良秀父女,他把良秀的女儿锁在轿子里活活烧死,以此刺激良秀让他画出世上最恐怖的画——“地狱屏风图”。画成之后,良秀自缢身亡。在这部作品中,芥川表达了两重含义,既揭露了达官显贵鱼肉百姓的丑恶,又描绘了自己在探索美的道路上背负的巨大压力。高超的文笔,配合具有强烈艺术性和冲击力的故事,使得芥川的的作品成为当时社会的经典缩影。
芥川的死,让整个日本都震惊不已。文坛更是悲痛万分,他们认为芥川的死,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宫本显治评价说:“他的文学,是逐渐上升到自我否定的具体表现。他的虚无精神,在阶级社会发展时期,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意义。”另一位评论家荒正人说:
“芥川代表了从大正到昭和初年,日本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一面。”
回到百年后的今天,世界对待芥川的作品,如今他笔下的句子,已经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