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孔子介绍了颜回好学,还多说了颜回两个突出的特点“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不是一般人所说的不将怒气从一件事上迁移到另一件事上,颜回的不迁怒是一发觉自己想发怒就立即制止,不让怒气发出来,更不会让怒气迁移到别的事情上。不贰过可以解释成自己一做错事马上会发觉,不再继续做错,或者及时反省自己做过的错事,保证以后不再重犯。这样的人自身问题再多也会全部改好,这样的人才是能成“仁”的人,也是孔子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
颜回死后,孔子很伤心。他哭得十分悲痛“天丧予,天丧予。”“老天爷要我的命啊,老天爷要我的命啊!”当别人都劝他不必过分悲伤时,他说:“我不为他悲伤我还能为谁悲伤呢?”但是当颜回的父亲请求他把车卖掉以为颜回买棺椁时,却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孔子说“无论有没有才能都是儿子,我的儿子伯鱼死的时候,也就是用简单的棺材盛殓的,没有使用椁。我不能卖了车为他买椁,我以前做过大夫,是不能出去步行的。” 而当其他人请求厚葬颜回时,同样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当后来人们不听他的劝阻厚葬了颜回后,孔子反而于心不安。
一次颜回与子路陪侍在孔子身边时,孔子曾问他们有什么追求。颜回说“无伐善,无施劳”,既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颜回的一生是安贫乐道的。“一箪食,一瓢钦,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还会在乎自己死后葬的是棺还是椁吗?他曾向孔子请教“仁”的道理,孔子说要做到仁就要求自己言行必须符合礼,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别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了。要做到“仁“,全在于自己,哪能依靠别人呢?也许,孔子觉得这一切都违背了颜回的本意,唯一能理解颜回的人,只有他的老师孔子。
颜回死后,再也没有人能和孔子一起谈论这些道理,没有人能传授他的儒家学派,孔子自然十分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