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辽视春晚,小品占了半壁江山,大腕云集,笑料不断。今年辽视春晚的小品《特殊任务》看了N遍,依然会随着剧情会心一笑,动情处忍不住泪水缓缓而下。
故事很简单,主要围绕两代人的生活观念冲突,由育儿矛盾引发家庭内战,在面临婆婆的去留,一边是老人全心全意为儿孙无私的奉献,一边是儿子儿媳想方设法地“撵”老妈,其间闹出不少笑话。小品最后儿子儿媳理解老人苦心而真诚挽留,一家人在拥抱中冰释前嫌,合家欢的结局,让我们心中也暖暖的。
小品中包袱不少,笑点密集。比如婆婆费心淘回的三手尿介子,是特定年代的特定产物,不禁想起儿子小时候公婆讨回的百家衣,那个年代的老人都认为穿了百家衣的孩子好养活。还有“铁窗泪”、“小拜年”、结绳擦玻璃、打通厨房卫生间隔断等,这些生活小场景将老人细心为孩子着想刻画得十分生动,而这些除了稍有艺术夸张,在亲朋邻里中还真能找到原型。
当最终得知儿子儿媳对自己的嫌弃,婆婆伤感、失落,但只是淡淡的说“我很简单,只要你们过得好,我咋地都行。”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中国父母的心声。他们无怨无悔地付出从不求回报,一心只希望儿女过得好!剧情反转,镜头转向观众席,我看到许多人热泪盈眶,平常一句话,戳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小品的高潮是婆婆送给儿媳的生日礼物,“不是母女胜似母女”的十字绣。婆婆为了它,在繁忙的家务劳作后,放弃休息,一针一线绣进情意,为此多次扎破手指。这个催泪人设有些硬植的味道,但也是借物抒情,将千古难解的婆媳关系溶进浓浓亲情,是份美好祝愿。
也许,互相尊重理解,彼此包容接纳,就是缔造婆媳和谐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小品还穿插老两口之间的生活小确幸,孤独、思念、小忌妒,朴实有趣,真实再现老人分居两地的生活,陪伴亲子活动、跳广场舞,既有为儿孙的辛苦付出,也有自己的晚年追求,生活就这么现实又有些无奈。小品结尾公公那句“我也想留下来,好好考虑我们自己的生活”,这种思考成为把握好边界、融洽两代关系的最好解决之道。
无私无畏无边界的父母之爱,打着爱的名义,不信任不放心不放手。其实,过好各自的生活,不是对彼此的最好呵护与爱吗?
春晚的小品是道开胃菜,让春节有了盼头,让年三十有滋有味,也留下许多经典,温暖着我们的记忆,就象陈佩斯朱时荗、赵本山宋丹丹、郭达蔡明等黄金搭档,很多经典台词成了当年流行语,让我们笑了一年又一年。后来,开心麻花的小清新让我们在笑中引发更多思考,比如《扶不扶》这样结合当下社会热点的小品,走心更暖心,笑过了还想看。
现在的春晚不再成为大众热望的期朌,虽然舞台更加精美时尚,阵容更加强大,一众群星荟萃。可是就象年夜饭,菜品不断精致,虽满桌美味却吊不起多大胃口,以前令人开胃的小品越来越寡淡无味,主题鲜明,能量满满,却让人笑不出来也不愿再看。
现在要办好十几亿人的春晚真不容易,想兼顾方方面面却众口难调,感谢在春节合家团圆的时刻,奉献精神大餐的导演和演职人员。
作为普通观众,怀念陪伴我们一年又一年的春晚,更呼唤多些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暖心小品,共情才能共鸣,让我们透过这个舞台,看到社会的温馨和谐,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