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伍绮诗
化繁为简地看这部《无声告白》, “仅仅”是在描写家庭。但凡涉及家庭悲喜的作品,总是会让人想起托尔斯泰用《安娜•卡列尼娜》镌刻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部作品不同于以往的小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更应归类于剧本,一部纯文字版本的分镜头剧本。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细节的描写,以及环境的渲染是极尽心神和笔墨,以至于让人初读之下,感到冗余。但当我们暂时收起疑惑,静心读完这部小说后,相信大家对于“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这句话的理解,将突破娱乐层面,直接升至哲学层面。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被给予无限厚望和父母憧憬的老二——莉迪亚,死了。莉迪亚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莉迪亚的妹妹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这部小说的行文像极了一座沙漏,一座底座敞口的沙漏,而这个“敞口”是最值得庆幸的……
一位华人移民后代,从小受到排挤、孤立,最大的梦想就是融入白人世界的父亲——李先生。一位由单身母亲抚养长大,虽是地道白人,却不愿屈从自己母亲期望的女性传统角色,梦想成为医生,卓尔不群的母亲——李太太。这对因爱结合,潜意识里搁置问题,以及由问题引发的误解的夫妻在三个孩子相继出生后,矛盾愈来愈深,家庭面临崩解。“懂事”的莉迪亚既被动又主动得成为维系家庭沙漏表面畅通的枢纽。她既要隐瞒父亲对友谊逐渐变质地渴求,又要满足母亲那难以承载地期盼,父母的情感绑架伴随着她的成长。当哥哥即将逃离家庭时,莉迪亚再也不能从家庭中获得一丝“轻松”的爱。
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梦想,当自己的梦想在现实中举步维艰时,痛苦便随之而来,如同瘟疫一样,感染给所有的家庭成员。当痛苦演化为秘密,家庭也就产生了裂痕。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行字犹如一声惊雷,震慑人心,人活着要有思想,更要有信念,不能仅以他人的期许为目标。
有时间的话,大家不妨读读伍绮诗的这部作品,我相信,无论你在家庭中扮演何种角色,在剧本《无声告白》中,总会找到一个曾经的或者现在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