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了第一章人际关系的构成之后,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的是《亲密关系》这本书的第三章,也是相当精彩的一章:吸引力。
吸引力这东西很玄乎。最经常出现的就是你喜欢 TA ,TA 不喜欢你;你不喜欢 TA,TA 偏偏喜欢你。换句话说,单方面有吸引力占多数,互相吸引的情况占少数。
如果互相吸引,事情就简单了。阮琦老师在《魔鬼约会学》中的把一对情侣从陌生人到伴侣所经历的关系变化和升级表现进行了归纳:
搭讪(陌生人)阶段:我想认识你。
认识(初次见面)阶段:留个电话吧!
普通朋友(一定沟通,有所了解)阶段:一起吃个饭吧!
好朋友(深层次的了解)阶段:没有明确升级标志。
男女朋友阶段:身体接触或语言表白。
在阮琦老师的书中,他侧重教导人们通过聊天推进关系的升级。但我觉得,这只是「鱼」而非「渔」。关系得以推进,最核心的因素是和了解程度不断加深同步的吸引力增强。聊天可以,但不是吸引力的全部。那么,吸引力的本质什么呢?
吸引力的基础
在书中,吸引力的存在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假设: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
「奖赏意义」什么鬼?书中将影响吸引力的奖赏分为两种: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很容易理解。对方颜值突出是一种,撩的你心潮澎湃是一种,带你吃好吃的,玩好玩的也是一种。任何在人际关系中让人感到愉悦的,都具有奖赏意义。间接的则会绕一些。比如书中提到的「临近」。一个是在国外读书的女神,一个是一起北漂的青梅竹马,虽然有便利的通讯和交通,但和青梅竹马的人际关系会因为临近的加成而更有奖赏意义,就在身边的青梅竹马更加有吸引力。
当然,最直接的吸引力,男女都一样,那就是颜值。人们口中的「眼缘」便是一种表现。而且,颜值不仅会影响一个人对你吸引力程度,人的大脑还会不自觉的给颜值高的贴上不少好的标签。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且先不管对错,我们倾向于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人们还认为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更有趣、更善于社会交往,在生活和爱情方面也更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谈恋爱「始于颜值」说的是没错的。有一个案例更是说明,颜值即正义。新生儿也偏好成人认为漂亮的那些面孔;婴儿还很小,不会受到社会规范影响,但他们盯住漂亮面孔看的时间远多于不漂亮的面孔。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啊!
接下来可能有一个更绝望的事实,也算是众人皆知的:颜值不够,金钱地位来凑。
对一家网络交友服务机构的 22,000 名用户的调查发现,长相丑陋的男子 (外貌吸引力最低的那 10% 的男士) 每年需要多出 186,000 美元的收入,才能和英俊的男子 (即外貌吸引力最高的那 10% 的男士) 一样吸引到女性充分的注意力;如果这些丑陋的家伙真能挣那么多钱,女性对他们的关注就和长相英俊的男子一样多。
吸引力的作用方式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没钱没势没颜值的人,就要单身一辈子呢?颜值是吸引力的部分组成,但还有一个现象值得考量,那就是「匹配」。颜值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建立亲密关系的初期。但当关系建立后,匹配——不单单是相貌的匹配,也就是「帅哥配美女」——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先说外貌的匹配。虽然在数量上不具有代表性,但明星的伴侣(男女朋友/配偶)在颜值上不会相差甚大。周杰伦的老婆,美吧。范爷的大黑牛,颜值上还是很搭的。当然,也有曾经的王全安配张雨绮。会出现这种颜值上的不匹配,就涉及到广泛意义上的匹配:人们在考量伴侣是否匹配,是全方面多角度,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各项因素分配不同的权重的。也就是「颜值不够,金钱地位来凑」。
在选择上,男女对不同因素的优先性有所不同——这方面有演化心理学的论证支持:
男人往往首先确保女友至少有普通的长相,然后再来寻找尽可能多的热情、友善、诚实、坦率、稳定、幽默和智慧等等特征 。
女人往往首先确保男友至少有点金钱和前途,然后再来寻找尽可能多的热情、友善、诚实、坦率、稳定、幽默和智慧等等特征 。金钱财富是女人所渴求的,但不如高水平的热情和忠诚重要,长相排在第三位。
回到现实,回到对于个人而言的意义,匹配给出无论单身与否的人一个重要的指示:如果你的目的是一场严肃的、长期的亲密关系,那么老话说的「门当户对」是有那么部分道理的。门当户对很大程度上,伴侣的匹配程度较高,各项因素都差不多。
就拿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为例子。祁同伟和梁璐吸引力因素匹配吗?宽泛来说,是匹配的。祁同伟并没有按照套路,先看长相和相关的年龄,而是看中了梁璐背后的前途;而梁璐则看中了祁同伟年轻帅气,对她热情,反而金钱和前途没有过多的考虑。他们俩跟大众套路是反着来的,但这也是一种伯仲之间的匹配。
合适的伴侣,是相像的
但外在吸引力匹配了,两人的亲密关系就会从此幸福美满了吗?这也就引出了第三个重要的概念,也是第一章中有提到的,那就是「相像」。相像首先符合匹配,两个匹配程度高的人,他们相像的地方也多。相像还是一种最快,也是最舒心的了解对方的模式。大部分人最为了解的是自己,然后是其他人。如果有个人跟自己很像,就会有更多的认同感。第一章提到的依恋模式同样支持相像。同样依恋模式的伴侣,能够相处的更融洽。疏离型的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疏离,那么就不会过分粘着伴侣。遇到一个相像的人,对个体而言具有相当大的奖赏意义。
还有一个因素必须要注意的,那就是处于亲密关系中,伴侣之间的差异性会减小。就拿吃饭为例子。结婚之后,两个人在不考虑特例的情况下,是一起做饭,一起吃饭。如果两人之间在口味上有所差异,那么越往后,口味会相对来说一致。这也是亲密关系让个体意义上的「我」逐步变成家庭意义上的「我们」。为了维持(发展)亲密关系,双方都会做出一定让步(妥协)。这是一个动态的正循环。
最后,书中提到了一个公式,用来评判理想伴侣的期待值(潜在伴侣的吸引力值):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 = 伴侣的长相吸引力 x 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公式,因为赤裸裸的把颜值单独拎出来。虽然残酷,但这就是现实。如果第一眼就看不上,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特别是女追男,那么接下里的道路会相当坎坷。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是除了颜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匹配度和相似度,还有对方的接纳度。同样是美女,冰山美人和邻家女孩,后者会有更多的追求者。大家都知道不试试怎么知道结果如何,但明知会被拒绝还迎头往上,多半不是有自己的考虑,就是有抖 M 倾向。
总结一下,如果不是对高难度的亲密关系感兴趣的,那么选择相像,有一定差异但可以容忍的伴侣是最明智的。他们跟自己是许多相似点,共同话题让彼此有说不完的话,价值观的相近不会有原则性问题的冲突,相似的性格让彼此相处融洽。
不少人针对亲密关系给出的建议是,不要找自己爱的,而要找合适的。合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便是彼此相似,而且对方愿意接纳自己,赋予亲密关系源源不断的奖赏意义。
最后的最后,希望那个吸引你的人,同样觉得你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