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第一次读张丽俊老师的《组织的力量》这本书,被开篇第一章内容给深深的吸引,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深奥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很多的数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企业案列来论证这每个十年的变迁
尤其是当读到,每个企业只有2.5年的寿命时还是被深深的震撼到。虽然在内部培训的时候,刘院有讲过这个数字,但都是停留在表面,当真正走进这本书结合案例来看的时候还是被惊讶到,每年有大约100万中小企业倒闭,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周期基本在3年左右,创办3年之后依然可以维持正常经营的企业只占总数的1/3,集团企业平均寿命也不过7~8年。真正活过10年的企业是极少数的。而我们在刘院的带领下,我们的企业活过了超过十年之久,这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壮举。
张老师 在文章中提到,每一个10年,产业发展的风口与上一个10年相比都有巨大的变化,换句话说,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非连续性。每一次商业浪潮来临时都有大量的企业死亡,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企业能穿越多个经济周期,跨越商业的非连续性发展呢?这也是我带这这样一个问题开始自习看这本书。
张丽俊老师在第一篇目中列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周期
第一波浪潮:线下交易
第二波浪潮:线上化
第三波浪潮:智能化

我们正处于第三波浪朝下,智能化时代;虽然处于这样一个智能化时代,和我们教育场行业也带来很多技术的革新。那在展演比赛这个细分赛道,有哪些是和我们相关的呢?
张丽俊老师说 纵观科技40年的发展,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用户一直在迁徙,从最早的线下门店到PC端,再到移动端,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用户迁徙,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场景和消费行为习惯。
第二,科技的发展史同样是非连续性的。
第三,用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来重构传统产业,成为下一波扑面而来的商业浪潮。
不确定性是未来的主旋律
身处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唯一能确定的是组织能力建设,我们要用组织能力建设的确定性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
比如: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新技术的迭代与发展,人口红利的变化,资源红利的变化,流量红利的变化。这些不确定性一方面加剧了企业的变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重构机会。前天在地推的时候,和客户聊天,客户说:在国内环境不好的时候,或者经济不明朗的时候,他们就选择把目光转向国外,前些年房地产好的时候,投资房地产,房地产下滑的时候,就把目光投向了文旅和教育,现在这两个前景都不是很明亮的时候,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国外,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他们的股东是亚太商会的副会长,主要对接的就是TOB和TOG业务,我们聊的很投机,在谈到我们明年花样少年展演出海的事情事,他们很感兴趣,也非常高兴的邀请到了他们主要负责人之一到我们的第十二届展演启动仪式的现场。期待在未来有一定的合作机会。
那在这样不确定的形式下,我们的公司未来如何发展?我们的活动品牌如何在延续十年,二十年?我们的活动如何出海?我们如何提升花样少年这个品牌在青少语言行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如何在大环境不明朗的时候,我们如何保持增长?
我想如果归结一句话就是:激活组织活力,提升组织力量,让员工和组织成为利益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