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诗风昂扬,本是乐观青年。 优秀基因散发出来的魅力,有时真让人嫉妒。成也文章,败也文章,高调开场的锦绣仕途就这样被一篇文章莫名其妙的终结了。王勃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官员,横溢的才华和耀眼的青春让他收获了周围的一致肯定,皇家的特别赏识,日日沉浸在鲜花和掌声里。当这些光环突然集中耀眼的在一个年轻人身上,难免让人心慌意乱,心情不定之下就容易轻狂任性。官场需要的是理性精明的实干家,而非激情四射的莽撞少年。王勃感到了一种成长之痛,前所未有的孤独感让他裹得透不过气。难得已静下心,虽然生活充满了苟且,可将眼光放远,毕竟还有诗和远方。生活越不宠你,越要善待自己。打发郁闷的方式千千万万,来个爽的,还是旅行吧,不为风景,不为某人,只为在未知的途中遇见那个未知的自己。再说,行万里路,所长的见识再凝结成文字,会来的更深刻,那才是真正有灵魂的文章。都是王勃那支神笔带来的偶像效应。《滕王阁序》才惊天下。从文字中可读出作者豪迈的性格,朝气蓬勃的王勃,带我们领略了那种天高云淡,神奇壮美的自然景观,涤荡着我们的胸怀。好文字都能带来这样的美感,天然去雕琢,没有苦思冥想,完全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李白等人,有着无人堪比的天赋,好像身体深处自带一汪泉眼,汩汩流淌,叹得惊得,却学不得,这篇文章就有如此境界。南昌洪都、洪州都督,闫伯宇刚刚重修了江南三大民国之首的滕王阁,趁秋高气爽,在鄱阳湖畔举行宴会。邀名流大咖和文艺青年登阁览胜,把酒言欢。名流聚会,除了痛饮,总喜欢附庸点风雅。为滕王阁作序就成了这次聚会的主题。王勃拿过递来的笔墨,也不理会什么官场哲学,毫不客气,提笔就写初生牛犊不怕虎。大致有这两种情形,一种是懵懵懂懂,横冲直撞,无知者无畏,那一类的另一种是福有诸玑,胸有成竹,也就是达到了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境界。王勃属于后者,只有踌躇满志,对未来有无数设想的青年俊才。才会无所顾忌,没有牵绊,如此潇洒的展示才华。通篇文子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其中音律、对仗、词藻、典故无一不奇,无一不妙,简直把汉字的美感发挥到了极致。王勃这篇滕王阁序“刷爆了朋友圈儿”,成为人们竞相传阅的美文。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如此才华横溢的生命定格在27岁,虽璀璨耀眼?但那份短暂怎能不让人唏嘘。身在滚滚红尘俗世中,光有才华是不够的,你必须还要修来一副刀枪不入、能保护自己的铠甲。才华是把双刃剑,带来辉煌也带来毁灭,要想在不太清明友好的环境中屹立不倒,就需要才华之外的东西来支撑。世事难料,意外总是不请自来,如果在不谙世事的时候,所遇皆良人,允许他慢慢的成长成熟,也许王勃的悲剧命运就会逆转。依他的才华,如果活的稍微长一些,唐朝诗坛那些大佬们的排序名次也许还要靠后一些吧。
李白 追月逐梦,挥洒盛唐气象。 如果要给唐诗找一位形象代言人,呼声最高的肯定是一位正在豪迈举杯的潇洒文士李白。李白流传一世的那些诗,随便拿来一首都是诗坛精品!但他那短暂的三年官场生涯,却彻底沦为了公职人员的反面教材。不过,正因官场不容,李白才携带着悲喜交加和酸甜苦辣的心情无怨无悔的一头扎进了山水。在山川日月的妩媚下所有的负能量都慢慢转化成了诗,从而成就了他的“诗仙”的名号。假如李白真的被官场改造成了官员甲乙丙,那唐朝诗坛该是何等黯淡,我们的诗歌启蒙在错过了诗经之后,又将从哪里开始呢?李白的官场诗意,正是他走向文坛巅峰之时。天生一副豪肠,挥洒喜怒哀乐。余光中诗中这样称赞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很少有人像李白这样,将天真烂漫而又狂傲不羁的个性张扬的如此极致。当接到朝廷向他发出的为官邀请时,他兴奋地大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心情郁闷时,他唠叨着“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状态好时,他则狂的不行;“人生得意于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是性情中人,一向跟着心情走,跟着感觉走。无论自然山水、人世沧桑,还是喜怒哀乐、蝇营狗苟,只要经李白的笔一润色,立刻便发出了令人惊鸿一瞥般的璀璨光芒。在这位不羁诗人的带动下,唐朝诗歌蓬勃发展,涌现出很多大诗人和上乘佳作。李白喜欢做梦,最大的梦就是入仕,他始终心怀天下,心心念念的想走进官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幸亏这只是个梦,幸亏这个梦折翼于长安。以李白的个性,官场阳奉阴违那一套,岂是他这个天真之人所能驾驭的?李白注定不见容于官场,他不能圆滑的掌控各种人际关系,又不想违心的妥协于权力之下,做事热情冲动,少理性淡定,一高兴来三杯,一生气来六杯,把太多的情绪寄托于酒精者,会是一个好的父母官吗?虽然进入了官场。迎合国,苟且过,不惜低眉弯腰装点别人门面,但那都是虚幻梦想逼出来的短暂表演。当受了冷落、沮丧、落魄之时,他一转身就与山水嬉于一处,这才发现,地老天荒,只有山水最善解人意;世道沧桑,只有日月最暖人心。这才是他的本性。当他郁闷的踏上万里长路,五湖四海,诗酒田园,张开翅膀,热烈的接纳他,成就他。李白化身仙人,在诗歌里嬉笑怒骂,纵横驰骋,笔杆一挥,三千里江山飞出美文佳篇,灵感频传,五千仞岳中挥洒喜怒哀乐。世界这么大,到处去看看。大自然不仅怡人眼球,还扩人心胸。放眼天地,李白的视野更加敞亮,见识也愈加丰富。来自自然的种种奇景和各地有趣的风俗人情种种体验。交融杂糅,让他的诗形成了自然、豪放、清新、明快。桂类奇幻的特点,那些游历体验,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打磨,日后都化为京剧,在试探中熠熠生辉。身上的每个细胞里都洋溢着快乐和奔放。唉呀呀呀,落后的交通,阻滞留了多少深切的思念,扼杀了多少真挚的友情。。李白又一头扎进了山水,在现实与幻想、欢乐于痛苦之间来回穿梭。在没钱的日子,李白求仙的心更强烈了:“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他又说:“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每陷郁闷、忧伤时,他就喝酒,酒能消愁亦能解忧。他一直不忘济苍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直都在:“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走到浙江天老山的时候,他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对三年的长安官场生活心有余悸,对着大山喊出了心声:“世间行乐已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鹭青崖间,虚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梅折腰视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