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理解其实是记忆
导读问题设计者:王莉平
学生常常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一般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方法是什么?
答:1.帮助学生理解,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比较;2.明说暗说深层知识;3.对深层知识抱有切实期望。
学生难以理解新的概念,尤其是非常新颖的、学生不能联系到任何其他已知概念的内容,认知科学家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答:认知科学家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他们应通过联系已知的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
我们依赖已有知识的一个结果是我们需要具体的例子,那是不是只要给出实例就有用呢?
答:不是只要给出实例就有用不。
为什么说理解其实是记忆?
答:理解新的概念其实是让正确的已有概念进入工作记忆并重新加以组合,比如做新的比较,或者想想被忽略的特征。没有人可以把新的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任何新的概念都应该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理解老师,必须确保学生能取出长期记忆中的正确概念放入工作记忆。另外,这些记忆中的概念的正确特征必须被用到,比如比较、结合或者操控。
当我们给学生一个解释和一系列例子时,他们就真的理解了吗?
答:通常没有。要想更深入地了解什么能帮助学生理解,我们需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即使学生“懂了”,也有理解的深浅之分。一个学生理解得很浅显,另一个学生则理解得很透彻。第二,即使学生在课堂里“懂了”,这个知识也未必能完全运用到课堂外的环境中。
第二部分:《为什么知识是浅表的》
导读问题设计者:米永丰
1.什么是机械记忆和理解性记忆?机械记忆得到的是表面知识,理解性记忆得到的是深层知识,表面知识和深层知识的区别在哪里?
答:表面知识是学生对内容有点儿认识,但有局限性。学生通过联系已有的概念理解新的概念,如果他们的认识很浅显,这一过程就不能继续下去,他们的知识,依赖于教师提供的类比或者解释,且只在已提供的环境下,才能理解这个概念。
深层知识是表示理解所有事情,包括抽象的概念和实际的例子和他们之间的联系。一个拥有深层知识的学生对学科知道的更多,知识点之间也连接的更加充分,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很多不同的环境中,用不同的方式谈论,想象一个部分有所改变,整个系统会如何变化等等。
2.学生只拥有表面知识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深层知识?
答:学生只拥有表面知识的原因:1.学生上课不专心;2.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既不容易还很费时间;3.深层知识比表面知识更难获得。教师应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获得深层知识。
3.《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中将表面知识叫做专家结论,深层知识叫做专家思维。专家思维是高度抽象的,为了理解专家思维就要有大量的实际事例做支撑,同时也要用专家思维去解释更多地实际事例,这样才能完成深层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深层知识经过工作记忆的加工,会进入长期记忆库。深层知识指的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还是过程性知识?或者兼而有之?
答:我觉得两者兼而有之。深层知识表示理解所有事情,包括抽象的概念和实际的例子和他们之间的联系。我觉得实际的例子就是学它的背景知识,而抽象的概念和实际的例子之间的关系则属于过程性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