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更这件事,我的素材主要来源于读书,电影,拍照,生活感悟这几类。
一类是生活感想。里面日常的牢骚太多,负能量不便过于频繁地传达,当下还是更适合传递正面的信息,往往不适合日更,真的遇到有感才发。
特别是日常的细节和季节的变化所引起的生活中的小变化,很值得每个人留意,因为,我们太不关注自己的生活了。
当每天出门成为可能和必要,即使经过的路一样,风景也似乎并无不同,但仔细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美好。
当然不建议硬抠,那样就太过刻意,只需要提醒自己留意,同一条路上,也许有不同的风景。
人的记忆会过期,所以要善于利用好手机的相机,眼睛看到的一切“美”都可以留在里面。
每一张相片可以有一个故事,有时可以成为一首诗,一篇小散文。把日子过成诗和散文,是不是很美好?
二类是读书,好的书能引发人的思考,引起人的共鸣。但读书毕竟需要时间去消化,日更一本就有些难度,特别是一些好书,经典的书,值得写的内容真的很多,也很费时间。
我日更里的书都是自己读过的,写的读书笔记和感想。
有的是觉得好玩,涨知识和见闻,如“古人”系列的。
古人和今人其实没什么不同,只是时间造成了空间感。人一生就几十载,能自己亲身经历的这几十载有当下的时代背景。
几十年,或上百年后,我们也是别人眼中的“古人”了,但我们并不会羡慕未来人。因为能掌握的只是当下。
为了日更而读书,其实挺累的,会想着读轻松的题材和容易有感想的书,简单地摘抄书的句子固然容易,但还是想有自己的复盘,不想看过就忘。所以有些快速总结的东西就写在自己的笔记里,但未必篇篇都公布出来,毕竟太散了,怕别人看得一脸懵,只给自己提醒用。
不管读什么类型的书,获得知识和见闻,让自己的脑袋时时转动,常常更新,如能获得一些智慧,不甚欢喜。
不同的书按自己的认知基础,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所需时间也不尽相同。
我不给自己设限只读某一类,兴趣和艰涩共赏,娱乐和专业齐收。如果限制了范围,反而失去了读书的初心。
三类是电影,这个题材倒是很好,但好的电影可遇不可求,也不是每个电影都值得写的。
最近看的日本文艺片比较多,这个范围是自己喜欢的,也写了几篇这类的文字。
电影的好处是比读书要轻松,毕竟导演已经帮你总结了一遍,你要做的是把导演用画面和文字表达的内容,与自己有共鸣的地方找出来。
另外时间也大大缩短,再长的电影2个小时也足够了。
如此说来,电影真的还有大把的东西待人挖掘,突然发现自己看过的电影真的很少。
日更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但却让生活更有深度和意义。
会变得更加留意生活,会有一定程度的压力去推动自己向前。
每天肯定有想法,以前没有写出来而已,现在写出来,且可以时时记录和回顾。
时间一直在向前,我愿意过得有意思,有意义。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