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桩,也叫“太极桩”。在站桩时,师傅常说“松腰、坐胯、收尾闾”。这两天,我才找到这个感觉,对我来说是一种突破。在做分享之前,我先分享一个初中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子真太极 ☯️
從前有一個秀才進京趕考,來到一家客棧,點了幾個燒餅來充飢,當在吃第七個燒餅,吃到一半的時候,覺得肚子飽了,吃不動了。他頓時感悟到,早知道吃這個燒餅就能飽,就直接吃這個就好了,省了其它六個燒餅……
道理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之前六个烧饼的积累和铺垫,直接吃第七个烧饼,也就不可能有“饱”的感觉。世间万事万物无不遵循此规律——量变发生质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练太极拳更是如此。古话说的好:一练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这个意思。
这两天在练习站桩的时候,突然间找到了“收尾闾”和“坐胯”的感觉,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突破。而之前站桩的时候一直找不到这个感觉,我总结了有两点原因:
1. 脊柱没有拉伸到位,“命门”没有撑开。
2. 练功不持续,没有下决心练好。
前者是因为基本功“量”的问题,而后者决定了前者“量”的累积。虽然站桩也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但站桩之前,还需要以“松柔九式”和“面壁蹲”作铺垫。因为如果脊柱和关节没有活动、拉伸到位的话,不可能做到放松,更不能找到“含胸、拔背、松腰、坐胯、收尾闾”的感觉。而若想脊柱和关节活动、拉伸到位的话,又需要每天持续坚持“松柔九式”和“面壁蹲”,随着“量”的积累,达到了这个“度”,功也就自然而成。
子真太极 ☯️
最近一个月,我每天坚持着松柔九式、面壁蹲以及站桩。最初几天,没什么明显感觉。但一周之后,渐渐的感觉到,身体开始变得轻盈了。而且做面壁蹲的时候,也不像最初那样吃力了,很轻盈。而且在外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很轻易的身正,也很轻松。慢慢的在向下拉伸脊柱的时候,也感觉到自己的腰,越来越贴紧胯部了。尾骨部分的下背,也感觉变的舒展了。而这两天在站桩的时候,突然明显的觉察到了“收尾闾”的感觉,以及可以轻易的“坐胯”……这就是量变产生质变。
我在“子真太极”报班习拳已有四个月之久,这么长时间,仍没有把“十三式”攻克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没有下定决心,脑子里没有这个意念。所以在习拳的时候,多为“被动”。而且还有着很严重的“托付心态”。这样的心态,又怎么可能学好呢?
子真太极 ☯️
子真太极 ☯️
近一个月,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我开始反省自己,充分的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问题。于是我便下定决心要把太极拳学好。所以,这一个月期间,我每天无论怎么样,都会坚持锻炼,最早的时候5点30起,练习一个小时基本功,就这样持续着。
还有一个阻碍自己习拳的心态,就是总想走捷径,耍小聪明,绕过这个“量”的积累的过程。而事实上,若想功成,没有捷径可言。而自己心底,最真实的一面是逃避,怕麻烦,怕痛苦。
子真太极 ☯️